2024年高考作文终极押题猜想(全国通用)

时间:2024-06-03 20:20:59 作者:网络 字数:53246字

1.(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漆宇勤在《小桥冥思》中感叹:“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这种公益事业来体现自己在这人世间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倡导发起某种公共事务来证明自己在这乡村里的责任感和付出感。”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担当,就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用于高三毕业典礼的发言稿。

【审题指导】

由此,材料进一步借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总结给出“担当”这一主题词,既点明担当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人如何以担当促进时代进步给出了提示。此外,还要注意“一代人”这一关键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给“担当”再加一个限定语就是“青年人的担当”。

要写作的时候,应该重点写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青年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应该如何去践行等。古今中外,有担当和使命感的青年人有很多,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为天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文章主体安排成论据并列的形式。当然也可以安排成层进式,什么是担当、为什么要承担使命,勇于担当?如何承担使命,勇于担当等。因为写作的话题偏大,因此说,在写作的时候不要空喊口号,可以化大为小,也可以结合自身进行写作,引发共鸣。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1.勇担时代重担,让青春之花绚丽多姿。

2.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

3.勇担时代使命,发扬担当精神。

4.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希望。

【考场佳作】

试熔一身铁,凝铸九州桥

——高三毕业典礼的发言稿

各位同窗:

任尔碧波,一桥天堑飞架;有我赤子,九州地脉恒昌。大家好,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林鸣曾言:“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诚然,人生如桥,若不承载,桥将毫无意义;若无担当,人亦毫无价值。愿吾辈即将毕业的青年学子,皆能担当时代使命,推动民族进步。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试熔一身铁,凝铸九州桥。

担当时代使命,需将才智凝铸为九州桥索,风云高悬。鲁迅先生曾愿中国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希望各位同学无论未来在个人专业上造诣如何,皆能将自己的才情、智慧奉献出来,帮助国家更好发展。如南仁东一般,殚精竭虑,终令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巡天遥看一千河”;如潘建伟一般,苦心孤诣,终令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解带围城,守御有余”;如载人航天团队一般,焚膏继晷,终令世界领先的神舟十七号“星夜赴天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以才智铸索,令九州之桥在这风云时代巧韧高悬。

担当时代使命,需将热情凝铸为九州桥梁,霜雪无畏。梁任公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我辈学子亦应摆脱冷气、不惧霜雪,带着满腔热情扑在为国担当的事业上。看,那世界之巅的霜雪,挡不住以八种方式精准测绘的珠峰测量团队“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热情;看,那飞沙苦寒的霜雪,挡不住用55年造林124万亩的塞罕坝植林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热情;看,那绝徼河谷的霜雪,挡不住为护金瓯不缺而英勇牺牲的戍边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热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以热情铸梁,令九州之桥在这霜雪时代横跨严冬。

担当时代使命,需将意志凝铸为九州桥墩,江海屹立。大钊先生曾高歌:青年锐进之子,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为国担当乃毕生之事,唯有不屈的意志,方能让我们任江海横流,仍屹然挺立。试想,若无坚强意志,29岁被俘就义的陈延年又如何能说出“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30岁献身洪流的黄文秀又如何能说出“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31岁英勇牺牲的邓恩铭又如何能说出“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以意志铸墩,令九州之桥在这江海时代力抗怒涛。

发言至此,再想起林鸣先生“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之语,不禁胸怀激荡。各位同窗,毕业在即,临别之际,愿大家皆能明白,我们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着这片土地的未来,因此,莫谈自己肩膀尚稚,休言家国与我无关!

愿吾辈青年,皆能着力担当,熔尽自身坚铁,以才智铸索、热情铸梁、意志铸墩,助我中华巨桥穿越风云、霜雪、江海,惊世傲立,千载恒亘!试熔一身百炼铁,凝铸九州万古桥。

以上,谢谢。

【写作借鉴】

一、主题鲜明,情感饱满

作文紧扣“担当时代使命”的主题,通过引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林鸣的话,开篇即点明主旨,表达了青年学子要勇于担当、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全文情感饱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才智、热情和意志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例子作为支撑,使文章内容充实、论据充分。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主旨,形成强烈的感召力。

三、引用丰富,语言优美

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感

五、结尾有力,鼓舞人心

文章结尾部分再次引用林鸣的话,强调了“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的观点,并发出号召,鼓励青年学子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结尾部分简洁有力,既总结了全文,又鼓舞了人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2024·天津红桥·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无名的花,

开满角落,

散发着幽香;

无名的人,

头顶苍穹,

努力地生活。

“两弹元勋”于敏、“卫星之父”孙家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都曾隐姓埋名几十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人这样评价他们:“半生功名赫赫,归来仍是无名。”

乡野田间,有人辛勤耕耘;城市工地,有人挥汗如雨;自习室内,有人埋首苦读……

阅读材料后,你对“无名”的认知有了哪些新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材料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首有关于“无名”的诗。诗歌通过“无名的花”引出“无名的人”,从而表达了对这些与世无争、默默奉献的人的赞美。第二部分说的是两类——功勋卓著的科技巨匠和默默向上的芸芸众生,侧重评价一类人或兼顾两类人,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向。

题干要求谈对“无名”的感悟和思考,我们首先要厘清材料中“无名”的几种内涵:隐姓埋名几十载,执着于祖国的科研事业,这是一种无名;功成名就却淡然处之,这是另一种无名;芸芸众生默默努力向上,这也是一种无名。第二部分第一段谈到的是非凡人物的“无名”,“无名”背后是功名,有了功名,选择“无名”,是一种胸怀和气度,体现着一种“大我”的格局。第二段谈的是平凡人物的“无名”,“无名”是出身平凡却努力耕耘、埋头奋斗,它看似小,但小中有大,头顶苍穹。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无名”的内涵、“无名”的意义、如何正确看待“无名”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无名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分析,使文章更有深度。

【参考立意】

1.无名笃进,实现人生价值。

2.愿做无名士,只因报国心。

3.做无名人,干惊天事。

【考场佳作】

以无名之心,赴有为之局

“两弹元勋”于敏、“卫星之父”孙家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都曾隐姓埋名几十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人这样评价他们:“半生功名赫赫,归来仍是无名。”除了他们之外,更有“无名的人,头顶苍穹,努力地生活”。无论是功勋卓著的科技巨匠还是默默向上的芸芸众生,我们都应以一颗无名之心,奔赴有为之局。

“无名”是一种“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格局。“无名”的本质内涵就是无私奉献。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有三重结构,“本我”代表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代表理性,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理想,遵循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人是灵长类高级动物,不能任由“本我”驱使,要用自我的理性控制本我,用超我的理想与道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奉献社会,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回报而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由此可见,只有心底无私无我、思想格局宏大之人,才是真正受世人敬仰的人,才是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人。

“无名”是一种“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向往。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有诗云:“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以陈毅元帅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在积贫积弱的旧时代,舍小我为大我,为争取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不懈努力和追求。时至今日,新中国早已山河旧貌换新颜,那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无名烈士们,他们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新赶考之路上舍身取义,为人民幸福自由的生活而不懈追求。我辈亦应以此为榜样,披荆斩棘,无名笃进。

“无名”生动地诠释了无私奉献、勇当重任、追逐梦想的精神内涵。以无私忘我的状态直抓实干,以勇担重任的决心列队前行,以追逐梦想的魄力一马当先。以“无名”之心,赴“有为”之局,恪守“无名”的初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写作借鉴】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二、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通过列举“两弹元勋”于敏、“卫星之父”孙家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人物的事迹,引出“无名”的概念。接着,文章从“无名”的三种内涵——无私奉献、担当精神和追逐梦想入手,分别进行了深入阐述。每个部分都紧密围绕主题,举例恰当,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最后,文章进行总结,强调了以“无名”之心赴“有为”之局的重要性,呼吁当代青年秉持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四、内容深刻,具有启示性

文章通过对“无名”的深入解读和阐述,展现了无私奉献、勇担重任和追逐梦想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秉持和发扬的精神。文章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启示,使读者深刻认识到这些精神的重要性,也激发了读者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3.(2024·宁夏石嘴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中华文化的立足点。可是在自我理想实现与个人小家,甚至于家国大义中,我们经常要面临抉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材料引用了孟子的名言,阐述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句子意思是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此句强调了孟子“修齐治平”的治国思想,说明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好自己,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天下太平。在此基础上,试题引导语联系现实,说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常要面临小家与大家、小我与大我之间的抉择,并引发我们思考,面临这一抉择时,我们该如何去选择。

其实,有时“自我理想实现、个人小家”和“家国大义”存在矛盾,有些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惜损害自身之外的其他人和事物,有时为了“家国大义”的实现需要有一些“个人小家”的牺牲,但这种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小我”和“大我”、“小家”和“大家”的统一是常态,“自我理想”的实现、“个人小家”的小幸福是建立在“家国大义”的大实现的基础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国家强盛了、世界和谐了,还是自然生机勃勃了,对于“个人小家”来说都是幸福感、价值感的重要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的引用材料,引出“小我”和“大我”或者“小家”和“大家”的概念。然后,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说明“小”对“大”应该有责任。“大家”衰弱,“小家”有责,“大家”强大,“自我”的理想目标才能实现,“小家”的美好幸福才能得到保证。“大家”对“小家”也有责任,“大家”给“个人”展示的空间、滋养“小家”和保护“小家”。接着,反向深入,如果只顾“个人小家”,不顾“家国大义”,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另外,“大家”应该认可“个人小家”的牺牲和贡献,社会才有温情。

【参考立意】

1.“小家”与“大家”应共同成长。

2.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使命应统一。

3.个人奋斗与社会使命应和谐共生。

【考场佳作】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然而,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所以,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国为重的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以国为重的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当面临国与家的抉择时,个人小家要让位于国之大家。如顾方舟,以自己儿女试药,才成就糖丸一粒,救婴孩于疾病,这是医者仁心;如钟南山,84岁高龄没有成为他留在家中养老的理由,坐镇武汉,亲赴一线,为中国百姓,这是大国重器。如张自轩,身为国旗班成员数年不能回家探视亲人,亲人来探望,也由于工作不能相看一眼,因为他知道他守护的是祖国的尊严。

其实,以国为重的家国情怀,也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而如今,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祖国日益需要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需要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青年,需要饮水思源、感恩回馈的青年。所以,对我们而言,或许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听从内心的召唤,也聆听时代的号角,突破现实的羁绊,走出拘囿的天地,为国家的前途和未来而奋斗,才是最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要自觉地把爱家与爱国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热情凝聚起来,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写作借鉴】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将“家”与“国”的关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深入人心,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认同文章的核心思想。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个人小家的幸福与全民大家的幸福进行对比,将抛却小家、忘却亲人与推己及人、由“家”到“国”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最后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号召作为结尾,呼吁全体中国人将智慧和热情凝聚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一结尾不仅总结了全文的论述,而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读者在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力量的同时,也激发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4.(2024·福建三明·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祝福》等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总能激发我们的悲悯情怀,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也应该得到我们的深切关怀。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与思考。

【审题指导】

材料中提及的四部(篇)文学作品《窦娥冤》 《雷雨》 《哈姆雷特》 《祝福》,前三者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后者出自该册的第六单元。课本选文涵盖古今中外,都是伟大的悲剧作品,它们共同指向了本次作文题的一个核心议题:悲悯情怀。

本次作文题的命制借鉴了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一题,“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旨在引导考生通过对悲剧经典的研习,领会悲剧的精神力量,思考悲悯情怀的深层内涵与现实意义。试题的命制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材料涉及的话题与现实人生体验密切关联,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尤其是青年学生应当认真思考的人生命题,具有较大的思考和写作的空间。试题旨在唤醒我们的悲悯情怀和良知,引导我们新生善念,以一颗悲悯之心,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去关怀身处困境的人们,启发我们心怀悲悯,对他们伸以援手,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和善意。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心怀悲悯,传递温暖”;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悲悯之心是什么,怀悲悯情怀有什么好处;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拥有悲悯情怀和冷漠两个角度对比论证;最后可以论述有悲悯情怀的具体做法,如对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抱以善意,伸出援手等。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可列举陆鸿帮助其他残疾人谋生、杨宁带领家乡人民脱贫等事例,来论证观点。

【参考立意】

1.心怀悲悯,传递温暖。

2.同情是美德的最高境界。

3.拒绝冷漠,心怀悲悯。

【考场佳作】

常怀悲悯之心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它就是爱,它驱使我们不断追寻着温暖,唯有拒绝冷漠,心怀悲悯才能实现人间大爱。

然而放眼当下,这个物欲横流、超速发展的社会,冷漠与无情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形成了一种隔岸观火的看客心态。重庆公交车事件中一车人湮没于浩浩长江中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对此,我们应拒绝“事不关己”的冷漠心态,心怀悲悯,才能实现人间大爱。

拒绝冷漠,心怀悲悯,使人得到提升。

你可曾听见孔子于列国混乱中悲叹的“苛政猛于虎”?你可曾想起屈原在楚国高台上忧心忡忡吟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可曾向往杜甫于大唐落寞时高呼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如萧纲所言,“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正是他们深沉博大的悲悯之心,使其灵魂升越到了一个个冷漠不仁,安享富贵的官员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哪怕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依旧闪耀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世人所称道。

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使社会得以发展。

中国院士朱显漠因同情黄河决堤农民颗粒无收悲凉景象,立志改变局面。毅然告别工作环境优越的南京,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研究所,在黄土高原上反复考察二十多次,三次翻越昆仑,两度入疆,最终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具有建设性意见的28字方略,改善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心系国家,心怀悲悯的大爱让他扣开了科学研究厚重的大门。若是他对民生冷漠,视而不见,那么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使国家走向富强。

焦裕禄为政心怀悲悯,关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顾方舟为医心怀悲悯,关注病人身体状况而不收受回扣;张丽莉为师心怀悲悯,关怀学生的安危不在乎自己……正是有如此之多的人在背后默默奉献,传递爱与温情,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如此平稳地走向富强安康。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如今的我们应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让冷漠被悲悯化成春风,让无情被悲悯变成暖流。愿世人都能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人间大爱,则计日而待矣。

【写作借鉴】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语言流畅、生动,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等,使得文章既有深度又不失文采。同时,文章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段落之间过渡自然,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在思想深度上,文章不仅呼吁人们拒绝冷漠、常怀悲悯之心,更提出了“人间大爱”的理想追求。这种对于人性美好的向往和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最后,文章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一名句作为结尾,既总结了全文的论点,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和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2024·陕西·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2024年年初,哈尔滨文旅异常火爆,“南方小土豆”与冰雪大世界撞个满怀。3月,一碗麻辣烫,让甘肃天水成功出圈。

在各地文旅火热的背景下,我们能够看到当地政府积极行动,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提升“硬实力”;也看到了当地居民自发宣传,展现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提升“软实力”。这场双向奔赴,将两座城市温暖守信、真诚待客的“暖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审题指导】

一、主旨内涵

该作文材料主要描述了2024年年初哈尔滨文旅的火爆现象以及随后甘肃天水因一碗麻辣烫而成功出圈的情况。这两个案例都展示了文旅发展的新趋势,即不仅仅是政府的单方面推动,而是政府与居民共同参与、双向奔赴的结果。材料强调了在这种文旅热潮下,当地政府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硬实力”,而居民则自发宣传、展示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提升“软实力”。同时,材料也揭示了这种双向奔赴共同打造的“暖实力”——温暖守信、真诚待客的城市形象。

主旨内涵可以概括为:文旅发展是一个政府与居民双向奔赴、共同努力的过程,这种努力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更展现了城市的“暖实力”,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提升和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命题指向

1. 对文旅发展的理解:作文需要展现考生对文旅发展现象的理解,包括文旅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考生需要关注文旅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以及这些趋势和模式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2. 对双向奔赴的解读:作文需要深入分析政府与居民在文旅发展中的双向奔赴关系。考生需要理解政府在文旅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居民在文旅发展中的参与方式和贡献。同时,考生还需要探讨这种双向奔赴关系对文旅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对“暖实力”的思考:作文需要阐述文旅热潮下城市所展现的“暖实力”的内涵和意义。考生需要理解“暖实力”的概念,分析其在文旅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以及这种“暖实力”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和文旅产业的促进作用。

4. 青年视角的融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考生需要站在自己的视角,对文旅发展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思考。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分析青年在文旅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到文旅发展中,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立意】

1.新时代需要暖实力。

2.国家强大有你我,温暖相伴生助力。

3.实力彰显温度,人人尽责共温暖。

【考场佳作】

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

从哈尔滨到甘肃天水,地方文旅事业的爆火正是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结果,当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软实力相结合,当真诚友善的人情化作“暖实力”流淌于每一个游客心间,我们发现,暖实力正是硬实力与软实力托举升空的人间烟火。借软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歌暖实力的烟火升空,我们方能拥抱文旅发展的蓬勃生机,接住网红与流量的“泼天富贵”。

提升硬实力,为暖实力奠定坚定基石。“夜间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秩序的有力引导;“亲子游”的热度升温,离不开相关设施的大力建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便捷高效,背后是桥路相通的交通规划;“博物馆奇妙夜”的引人入胜,背后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利用……暖实力中的游人如织、亲子相依、海内存知己,无一离不开硬实力强而稳健的依托。用“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以“新生产动能”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惟有借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才能在礁石上击打出暖实力的温暖浪花。

发展软实力,为暖实力注入温润生机。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文旅局局长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网红局长”火出圈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接过传统的火炬,我们看到渊澄取映,看到川流不息,也穿越时空与古人饮酒对歌,看到文变染乎世情的百代人间烟火。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着无尽的热情和创造力。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文旅事业中来,用自己的力量为文旅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我们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将家乡的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可以成为创新的实践者,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推动文旅事业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成为服务的提供者,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服务。

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新时代的烟火照亮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共同携手,用硬实力、软实力、暖实力,迎接发展愈来愈汹涌的伟大浪潮。

【写作借鉴】

一、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作文开篇即以“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为引子,巧妙地将硬实力、软实力与暖实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隐喻,引出主题。随后,文章从硬实力、软实力、暖实力三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每个部分都紧扣主题,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

二、论据丰富,例证恰当

三、语言优美,感染力强

四、主题深刻,意义重大

五、结论有力,催人奋进

文章的结尾部分有力地点明了主旨,强调了“硬实力、软实力、暖实力”在文旅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其中。这种结论不仅总结了全文的核心观点,还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和行动意愿。

6.(2024·陕西渭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庄子曾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道出了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亦应顺天应时,以思辨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机遇。顺天应时,即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宇宙间的法则。它不是消极地随波逐流,而是积极地融入其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二:《荀子·天论》中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意思是君子慎重对待那些由自己决定的事,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则反之。荀子要求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被天地所累,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改变世界,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本题提供了两则材料,分别引用了庄子和荀子的思想,要求考生结合这两则材料,思考并写作。

材料一解读: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养生主》,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事物本性的重要性。在这里,“天理”指的是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批大郤,导大窾”指的是在做事时要善于找到关键的、薄弱的地方,进行突破和引导。而“因其固然”则是指要尊重事物本来的样子,不要强行改变。

庄子的这一思想,引导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顺应自然、顺应时势,避免盲目和急躁,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材料二解读:

“《荀子·天论》中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这句话强调了人在面对命运和机遇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盲目地依赖天意。

“君子敬其在己者”意味着君子会慎重对待自己能够掌控和决定的事情,如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培养良好的品德等。他们明白,这些才是改变命运、实现目标的关键。而“不慕其在天者”则表明君子不会过分羡慕或依赖那些由天意决定的事情,如命运、机遇等。

相反,“小人错其在己者”意味着小人会忽视或错误地对待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而把希望寄托在天意上。“而慕其在天者”则表明小人会过分羡慕或依赖那些由天意决定的事情,从而失去了改变命运、实现目标的主动权。

荀子的这一思想,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时,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改变命运。它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两则材料虽然来自不同的哲学家,但都强调了人在面对生活时应遵循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它们告诉我们,在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改变命运、实现目标。同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盲目和急躁,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思想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立意】

1.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性。

2.在规律的镣铐下勇敢创新,才能掌握成功密码。

3.权衡好顺应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考场佳作】

掌握生命智慧,谱写时代华章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何其高远的社会理想,又是何其潇洒快意的生命状态!相信,你我心中都有这样的理想追求。然则我们又该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于是联想到《庄子》中的一段话:“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用解牛之理,告诉了我们人生之理——志存高远,遵循大道。这不就是一种高超的生命智慧,这不就是享受快意人生的诀窍吗?

勇挑担当,奋起而为。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而如今,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而超越生命。

顺应本心,从心而为。所谓本心,是指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最真实的需求。从心而为,则是听从心灵的召唤,不为外物所迷。人生于世,常常会迷失于欲望的丛林,声色犬马、名缰利索虽让我们得到了一时的满足,却让我们失去了本真的快乐。庄子宁肯“曳尾于涂中”也不接受楚相之位,孟子则发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呼号,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坚定内心信念,回到大山里致力于脱贫攻坚,钱七虎隐姓埋名一甲子,为国铸盾六十年。他们都坚守本心,收获了本真的快乐,求得了无愧于心的人生。

顺应时势,顺势而为。“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万事万物皆有其发展规律,不可倒行逆施,唯有应时顺势,方可水到渠成。文景之治、贞观盛世,都是因为洞明时势,上应天道,下顺民意,而使天下归心。国如此,人亦然,只有明了大局,看清事物发展趋势,伺机而动,才能摆脱痛苦烦恼,享受成功的快乐。

“道可道,非常道。”生命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去领悟,它不仅存于经典之中,更存于我们日常经历之间。让我们掌握生命的智慧,尽享快意之人生。

【写作借鉴】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二、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三、例证丰富,论证有力

四、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7.(2024·河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我’。”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

对于“我”和“我们”,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我”和“我们”,孰轻孰重?这自然会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的内涵主要聚焦于“我”与“我们”这两个概念及其相对价值。材料首先引用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我’。”这句话强调了在许多情境下,集体的力量和价值往往超越了个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中对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的重视,认为在集体中,个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实现。

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很重要。”这句话强调了个体在自我认知和价值实现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毕淑敏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集体中的一个无差别的部分。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存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但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价值。在不同的情境和背景下,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强调“我们”或“我”的重要性。在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中,我们需要强调团结和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而在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中,我们则需要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作文材料要求我们对“我”和“我们”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不同的情境和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我”和“我们”的关系,如何发挥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又能实现集体的目标和利益。这种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因此,这篇作文的内涵主要围绕着“我”与“我们”的关系展开,要求我们思考个体与集体的价值、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和互补关系。通过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并找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参考立意】

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世界多元美丽,怎能一枝独放。

3.心存大我,成就小我。

4.小我融入大我,共圆中国梦。

【考场佳作】

“我”重要,“我们”更重要

“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一个团结的群体。个人离不开集体,正所谓独木难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滴水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彰显更大的价值和力量。

论智慧,“我”不比“我们”。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任凭一个见识广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我”,也不如有着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我们”来得厉害。当今社会,“一网联天下”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加强各个领域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更能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

论力量,“我”不比“我们”。一个“我”在这茫茫宇宙中是何其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力量尚不敌一羽鸿毛;而“我们”,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人类,在21世纪的今天,更加注重“团队精神”,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更大,集体的利益更为重要。“我们”所具备的实力更能体现力量的强大。

翻开中国的奋斗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万众一心的“我们”,才创造出令人难以企及的丰碑。当风沙肆虐、黄土漫天的塞罕坝上升起一片绿色海洋;当道路崎岖、地势陡峭的贵州山间,建起一座可观宇宙的巨大望远镜;当神秘未知、难以企及的宇宙间连出了完整的北斗系统……我们会发现,无数的人民万众一心,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国家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任。

论综合实力,要看“我们”而不是“我”。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要看“我们”整体的力量。不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是资源与外交,都不以个人或地区的“我”作为判定的标准。最重要的不是“我”一个人的综合实力,而是“我们”的整体实力。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平凡如微尘。然而,当每粒微尘都尽力发出自己的光,汇聚起来就是一片光明。反过来看,每一粒微尘只有融入到集体的光明当中,才能互相照耀、共同燃烧,发出最璀璨的光。只有把“我”融入“我们”,“我们”才能充满智慧,拥有力量,更有实力。

因此,“我”重要,“我们”更重要! 正所谓“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我们每一个时代青年都应当超越自我、胸怀天下,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人民、时代的“大我”当中,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灿烂和辉煌。

【写作借鉴】

这篇作文《“我”重要,“我们”更重要》深入探讨了“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和个人成长中的不同作用。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首先,文章开篇明确提出了主题:“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一个团结的群体,并且强调了个人离不开集体的重要性。这种引入方式简洁明了,迅速将读者引入文章的主题。

在论述历史贡献时,文章列举了塞罕坝造林、贵州天眼和北斗系统等具体案例,展示了“我们”在创造伟大成就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案例的选择既具有代表性,又贴近现实,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8.(2024·山东聊城·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弘一大师在《谈写字的方法》一文中写道:“首先要能够统一,字与字之间,彼此必须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好。但是单止统一也不能的,呆板也是不可以的,须当变化才好。”

短短数语,道出了书写之要,也给新时代青年的为人处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引用了弘一大师在《谈写字的方法》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虽然直接谈论的是写字的技巧,但其背后蕴含的哲理却深远且广泛,可以为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为人处世提供深刻的借鉴。

弘一大师提到“首先要能够统一,字与字之间,彼此必须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好”。这里的“统一”并不仅仅是指字形的整齐划一,更重要的是指一种内在的和谐与一致性。在书写中,每个字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需要相互关联、相互呼应,才能形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同样地,在我们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一种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可以理解为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一致性,也可以理解为在团队或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相互支持的能力。

同时弘一大师也强调“但是单止统一也不能的,呆板也是不可以的,须当变化才好”。这里的“变化”指的是在保持整体统一性的基础上,每个字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这种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应该在统一中寻求差异,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同样地,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在保持内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种个性和特点可以是个人的才能、特长和风格,也可以是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持和谐统一的同时,不断推动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由此可知,作文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与“变化”的辩证关系。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与他人和谐相处、相互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统一中寻求差异,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与“变化”的辩证关系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适用于团队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种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立意】

1.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2.独立浪潮头,共奏和谐音。

3.莫被同质化,个性助国兴。

4.融入群体不盲从,时代潮头立新功。

5.从个体走向群体,共筑命运共同体。

【考场佳作】

森林中骄傲生长

写字时,字与字必须相互写作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字,恰如人从一生下来就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与周边的人或事物发生联系,由此交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生活的网。尽管我们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恰如想写得一手好字就不能永远呆板静止,所以我们要在群体之中,造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们可以把每个人都比喻成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只有千千万万的翠绿汇聚在一起,才能勾画出那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足球比赛的胜利离不开每个队员的努力付出,拔河比赛更需要大家的齐心一致、拼尽全力。可见,我们无法脱离群体去进行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这或许是自然万物运行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姹紫嫣红的鲜花总是簇拥在一起,天空中的大雁总是成群地翱翔。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项工作的完成也离不开他人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群体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在强调复数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对单数的否定呢?实际上,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在群体中,同样可以造就独一无二的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把自己看成单数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三毛曾经说过:“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这实际上是许多人的生活的一个写照。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除了要编织与他人相联系的网,还要酿造属于自己的蜂蜜。我们应该是辛勤劳动、勇于奉献的。在某些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沉思,去追寻和探求那蕴藏在自己体内的能量,去绽放属于自己的花朵。

由此观之,群体与个体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群体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而个体的发展要致力于为群体做贡献,从而推动整个共同体的发展。

千万的翠绿汇聚成一片森林,我们在森林中享受惬意的阳光,品尝清晨的露水。于是,我们也在骄傲地生长,用我们的枝繁叶茂为人们带去阴凉,为雄鹰带去歇息的地方,成为森林中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

【写作借鉴】

一、引材料提观点

作文开篇即利用材料中“写字时,字与字必须相互写作统一”这一论题,巧妙地将写字的技巧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引发读者的共鸣。这种开篇方式不仅新颖独特,而且迅速将读者引入文章的主题。

二、论证充分有力

三、观点鲜明独特

四、结构严谨清晰

五、结尾寓意深远

9.(2024·浙江绍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希腊德尔裴神庙有一些用哲理警句写成的铭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认识你自己”。的确,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定位,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青少年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既不能不看“别人眼中的我”,也不能只看“别人眼中的我”。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材料提到希腊德尔裴神庙最著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然后强调其重要性,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定位,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接着指出“认识你自己”的方法,不能不看“别人眼中的我”,也不能只看“别人眼中的我”,表明我们要智慧地去认识自我。一方面人的认知能力,往往受制于出身、知识、环境,利害关系等多种因素,自己的见解很多时候是偏颇的,是不客观、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因此,当自己的见解与他人有别时,需要有自省意识和宽容精神,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盲目否定他人,需要借助他人的视线来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另一方面,要学会清醒、正确看待自己,有自己智慧的头脑,他人的看法固然值得借鉴,但一味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就失去了自我,会被蒙蔽,失去正确、全面的定位。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认识自己,准确定位的观点,然后再论证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如因为“身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更因为人们的自卑或自以为是。人们常常因缺乏对自己的审察、发现、怀疑、反省、忏悔的能力,而常常会被自己蒙蔽。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视自己,认识自我,是一种能力、一种品德、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接着论证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不隐恶不扬善,要有目标和榜样,要有科学方法,要态度端正,要有自省的精神,准确认识自我,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总之,认识自己,要触及灵魂,要不断地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并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参考立意】

1.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2.要善于反躬自省。

3.过度相信自己会陷入自我认识的误区。

4.准确地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

【考场佳作】

认识自己

古希腊人曾把认识自我作为最高智慧的象征,正如希腊德尔裴神庙最著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自我认知错误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所以人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人生一道重要的关卡,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一个人若能正确地认识自我,那么在人生路上便不会迷茫。

自我认知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础。

古代邹忌那一番分析妻、妾、客之所以“美我”的话,真可称得上深刻认识自我的典范。虽然有如此多的赞美,但邹忌难得有清醒的自我认知,且能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向齐王委婉进谏,可谓大智慧!与之相反,楚怀王昏庸不明,亲小人远贤臣,疏远流放屈原,终至丢掉半壁江山!邹忌与怀王,一明一昏,可谓对比鲜明。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康庄大道自在脚下。

毛泽东不正是在正确分析敌我优势后做出了向农村转移的伟大抉择吗?陈独秀不正是一味坚持左倾而导致大革命失败吗?历史告诉我们,心中有明镜的人,就会时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缺点。而那些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怕是早把那面明镜丢入大海,深沉海底了吧!

清晰正确地认识自我,将成为人生的一大助力。如果一个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那么便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取长补短,给自己的人生以极大的助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既然认识自我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知自我呢?既不能不看“别人眼中的我”,也不能只看“别人眼中的我”。首先就是正视他人的客观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带来重要的信息,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从而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其次要懂得自省,勇于自省。不论他人如何评价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恼羞成怒下的激烈反击,而是反躬自省,深刻、准确地剖析自我,正如《劝学》中所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准确地认识自我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有“自知之明”的人将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公民,而在“自知”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改正自我、完善自我的人则堪称国之栋梁。让我们抛弃“各人都相信自己的不差分毫”的愚昧狂妄,多一点儿揽镜自照,多一点反躬自省!若能如此,于他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那将何其有幸!

【写作借鉴】

一、主题明确,论述有力

二、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三、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四、结尾呼吁,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