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一起来写2024高考作文,且看得分几何

时间:2024-06-16 10:21:00 作者:网络 字数:8144字

(全国甲卷)

真正的相遇

在于生命的彼此驯养

●刘  祥

真正的相遇,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是李太白与敬亭山的相看不厌,是陈独秀与李大钊的同绘宏图。评判是否为真正的相遇,不在于距离的远近和交往的短长,而在于能否实现彼此间的唤醒、激励和驯养。

人皆生活于特定的社会空间之中,每个日子都有若干人或是擦肩而过,或是简单交往,或是携手共进。绝大多数的他人,终归只是个体生命里的匆匆过客。能够给我们带来影响的,实属少之又少。

我们应该追求这样的相遇:彼此独立,相互守望;共享阳光,共担风雨。为了此种相遇,我们需要在人海中寻觅,需要在觅得后珍惜,需要在珍惜中坦诚。关闭的窗子无法迎候绚烂的朝阳与和煦的春风,唯有敞开心扉者,才能收获真正的情谊。

经典童话《小王子》中,小王子与狐狸的相处可以视作“真正相遇”的典范,双向的驯养让他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诉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友谊、面子、关系而放弃原则,该说的话没说,该担的责未担,也就难以成为他人的策友、诤友,难以激活他人的生命能量。从这一点而言,真正的相遇不是因缘际会下打了个照面,而是心与心的坦诚交流,是灵魂间的彼此守望、彼此关切。

鲁迅曾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他也曾这样表达心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心目中的“人们”与“荃”,都未能与他形成真正的相遇,故而只是“有关”。唯有“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瞿秋白,才被他视作真正的相遇者。鲁迅、瞿秋白用各自的赤子之心,收获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共同感怀。今天,成长中的我们面对高考作文题,谈及追求生命中真正的相遇时,或许能做的暂时还只有坦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唯有真实地踏入生活的河流,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后,才能真正通过了解他人、内省自身,形成适应生活正向价值的处世观。不过,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更应该秉持的大概是“立足当下,由我做起”的生命哲学。要怀有坦诚的心与世界的一切相遇,在生活的洗礼和岁月的给予中逐渐习得交往之道,在追求自我成长的同时,成为有益于他人的存在。这是我的处世信条,或许也是你的、他的、我们的处世哲学。

(新课标I卷)

问题无止境

我思故我在

●李梦婷

身处万物互联时代,人工智能已非电影中的新奇事物,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互联网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只需轻轻一点,答案便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碰到棘手的问题时,总可以借助百度、AI 等工具迅速获得答案。如此看来,世界上的问题会因科技的发展而得到解答。实则不然,问题无止境,我思故我在。

站在时代的潮头,回首过往,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数量并未因科技的进步而减少,反而愈加丰富和多元。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每一步跨越都伴随着对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庄子》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也”。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新兴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已知的问题,但未知的问题亟待人们继续探索。人工智能的优势是具有超级大的信息存储量和极迅捷的信息处理速度,而它的局限正在于它存储的信息都是人类已有的知识。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深刻。”新兴技术帮助我们更加容易地获取问题的答案,却难以改变我们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需要的可能只是固有知识的运用,但提出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还需要更强的创造力、想象力。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培养问题意识,保持探索精神。

再者,当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每一个答案都可能成为新问题的起点。知识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我们的好奇心也在不断膨胀。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会引发更多思考,激发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推动知识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问题并非总是需要找到确切的答案。有些问题,如生命的意义、宇宙的起源等,可能永远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没有价值。相反,它们能够引发我们对世界和生命的深入思考,提升我们的精神层面。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们如果将所有思考都交给机器,便会由于缺少知识积累和对问题的探索过程,而丧失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难以想象,这样的社会将如何进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是时代发展给予我们的礼物,它们作为人们追求智慧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脑思考。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

(新课标II卷)

未知永无止境,

我们不断出发

●周晓霞

从月亮的正面到背面,从地球到月亮,到火星,再到更多的星体,很多“未知”经过人类勇敢执着的探索,变成了“已知”;而宇宙何其广袤,无数个新的“未知”仍在前方,这样的旅程永远“不断”。

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丰富深厚的文明,仰赖于前人一次次将未知化为已知,又一次次地向新的“未知之境”出发。

不信你翻开课本看看:郭橐驼为何硕果累累,是柳宗元的“未知”,他要问问;石钟山为何“声如洪钟”,是苏东坡的“未知”,他要看看;古诗词为何格外钟情“木叶”,是林庚的“未知”,他要琢磨琢磨;爱因斯坦终生没能写完的论文,是加来道雄的“未知”,他要研究研究。试想,如果人们失去对“未知”的热情,失去探索未知的勇气,那世界该多无趣、多苍白啊!

你也许会:这好像与我无关,我何曾抵达过什么“未知之境”啊?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所要抵达的每一个地方,所要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所要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所要经历的每一次尝试,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未知”。

不妨回忆一下:学会骑自行车的第一天,你惊喜于驾驭好这两个轮子,可以让身体加速向前,这是一次对“未知”的抵达;独立走过两个红绿灯路口去上学的第一天,你发现走出妈妈的目光可以这样轻快、自由,这又是一次对“未知”的抵达;满怀信心开始崭新的高中生活,却在一次次月考后跌宕的成绩面前学会接纳和调整,今天还平和地坐进高考的考场,这也是一次对“未知”的抵达啊。

每一种“未知”的面貌各不相同,克服恐惧,满足好奇心,顶住大压力,让“未知”不再未知,我们抵达的将是更强大的自己。唯有让自身在探索未知的路途上跋涉过,我们或许才有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反过来想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不正是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动力吗?几年前,我们对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在线教育等可以强大便捷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一定是“未知”的吧?你瞧,只要不断探索,昔日的“未知之境”,也都成了今天的日常。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又该出发了。只要人类仍有追寻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就不会甘做井底的青蛙,止步于眼前的舒适圈,每一个“未知之境”就还会像太空中的那些星辰一样,发着光,吸引着我们向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