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往期押题文章留言
当然有押中的,也有没押中的,可这些都是热考主题:反思与改变、常识知识与见识、君子人格、个体与环境、热闹与枯燥、人类与科技、万一考试用上了呢!
热考主题1:反思与改变
反思而后有变
龚莹珠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产生的吗?也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只能从持续的实践、反思和改变中来。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这是三年抗疫送给我们的经验和智慧,而又不仅仅适用于灾难的应对。反思,于我们而言是传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意味着对所作所为进行分析,何处做对了,何处为错了,做对的原因是什么,做错了问题在哪里,都要搞清楚弄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可谓一路伴随着反思。遵义会议结束了错误路线,让中国共产党走上正确的革命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历史再次拨乱反正,让中国政治风貌、社会风气重回正轨。历时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其实也是始终伴随着反思的。国标意义上的治疗方案,多次被修改,运用的正是实践、反思生成的新成果;其间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及时得到纠正。从这些意义上来说,改变意味着对反思结果进行落实。改变要真刀真枪、实实在在,要坚持正确的,要把错的改成对的、不好的改成好的、有害的改成有利的。只有改变,才能彰显反思的价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次次革命改变了人类原有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人类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彰显了反思的价值。反思和改变,都具有系统性和艰难性,不是说做好就能做好的。提倡反思和改变,固然必要;提倡善于反思和改变,则尤为重要。这里想就如何反思改变以求发展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应基于反思而改变。不是说“心在哪儿,行动就在哪儿,收获就在哪儿”吗?行动要跟着心走,改变要跟着反思行进,如此才能有收获。心要正,要诚,否则行为就容易走向歧途。
其二,应基于科学的反思而实实在在地改变。反思,要进入真情境,直面真问题,多从自身找原因。秦孝公想一统天下,于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楚怀王被张仪欺骗而颜面扫地,于是就想抓到张仪杀之而后快,那是因为他只反思了问题出现的外因。秦孝公科学反思,扎实改变,所以带领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楚怀王则片面反思,虽有改变,终不能逃离秦国人为其设计的“泥潭”。如何反思和改变,是学习和发展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我们终身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所以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其中的真谛的,只愿本文是“引玉”之“砖”。
得分点借鉴
开篇从教材出发,切合材料旨意,堪为作文材料的典范。然后,起于反思,落于改变,反思与改变始终在一个逻辑链条之上。举例由远及近,语言简洁而不散漫。接着,建构联合话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始终让读者见识到反思与改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给出方法,显现作者思考的价值,服务于现实,有利于学生和组织乃至国家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对反思与改变话题时代价值的一次精彩彰显。
热考主题2:常识、知识与见识
见常识之未见,识知识之未识
孙文辉
在以文盲或半文盲为主体的社会中,人们遵循常识生活,也尊崇知识,相信知识可以突破常识;而在教育普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人们又发现太多的知识不仅没有改善生存的处境,有时反而遮蔽了常识,破坏了生活固有的情理。其实,常识也好,知识也罢,不过是人们用以掌握生活与世界的工具,工具本身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眼光——见识。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在常态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会自然地习得一定常识。譬如,太阳东升西落,交通信号灯红停绿行,货币超发会贬值,“朋友数,斯疏矣”,“白露不露身”等。这些常识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紧贴自己的生活,实用性强,可保证生活之轮畅转无碍。不过,常识基于经验也往往止于经验,适用情境较有限。如太阳东升西落,此命题在地球上是成立的,但在金星上并不成立。又如,针对返航战机中机翼弹痕多、机尾弹痕少现象,军方依据常识主张加强机翼防护,而沃德却认为未返航战机极有可能被击中了机尾,也就是说机尾是更致命的部位,更应加强防护,结果证明沃德是对的。可见,常识有时是习焉不察的片面认识或条件反射,我们唯有见常识之未见,方能获得更为完整的认识。
相较于常识,知识基于经验却远远地突破了经验,具备更高程度的抽象性和普适性,因而能更大限度地帮助人们认识并把握世界。譬如,“水往低处流”和“爬楼梯比走平地累”都属常识,两者囿于各自的经验情境,似不相干,但你只要掌握了重力知识,就会发现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从而举重若轻地把握这个世界。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诚非虚言。然而,光有知识就能保证人们创造性地、有意义地使用知识吗?鲁迅曾列举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样的知识,可领人走向文明,亦可带人陷入愚昧。可见,知识本身是无法解决知识使用的问题的,我们唯有引入见识,识知识之未识,才不至于沦为有知识的愚人。
由此看来,常识是经验与规则,尊重常识可将事情做得合乎情理;知识是世界运行的原理,掌握知识可将事情做得合乎规律。而见识则居于两者之上,它是一种卓越的洞察力、判断力、分辨力和认知力,可让常识不狭隘,知识不愚迷。因此,从根本上讲,重要的不是常识,也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得分点借鉴
多个相关概念并置时,该如何突出其中一个概念呢?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常识、知识、见识三个概念中,作者选中了“见识”这个概念作为自己论述的中心,但作者没有单就“见识”谈“见识”,而是将“见识”置于“三识”之中来呈现“见识”的价值。譬如,第二段由常识之优转入常识之劣,为强调“见常识之未见”的重要性蓄势。同样,第三段由知识之优转入知识之劣,为凸显“识知识之未识”的可贵性铺垫。综合二三自然段,“见识”的价值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全文的观点也由此确立。
热考主题3:君子人格
涵养君子人格,建功伟大时代
豆冰睿
君子人格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是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君子人格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自强不息……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今天,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涵养君子人格,建功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新时代。
涵养君子人格,做有健康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提高个人素养。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孔子高呼“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展现了一种君子人格,他胸怀恢复周礼之崇高理想,并为之奔波一生,这种理想之美让他成为后人心中的“圣人”;孟子高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展现了一种君子人格,这种气节之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高呼“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展现了一种君子人格,这种知行之美成为孕育中华民族求真精神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奔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定要涵养君子人格,提升个人素养,做有健康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时代发展守本固根。
涵养君子人格,做有健康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弘扬中华文化。
季羡林说:“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匡衡凿壁偷光,最终学有所成官至丞相;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股,最终身佩六国相印;勾践卧薪尝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终于灭掉吴国;范仲淹“断齑画粥”,终成一代名相……他们,正是拥有了自强不息之君子人格,不仅让自己的人生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今天,我们一定要涵养君子人格,做有健康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涵养君子人格,做有健康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助力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古人用“仁、义、礼、智、信”来规范君子的行为,使之成为君子人格的重要内涵,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不正是新时代对君子人格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丰富吗?古人强调君子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今天,我们坚定不移奉行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正是新时代对君子人格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丰富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君子人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做有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更要结合时代特点丰富君子人格,进而弘扬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宋代大儒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涵养君子人格之美,做有健康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传承与丰富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建功伟大时代。
得分点借鉴
文章采用层层推进的思路行文,从“提高个人素养、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三个方面对君子人格展开论述,可谓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孔子、孟子、范仲淹、苏秦、依法治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古今事实素材考生信手拈来,同时又将其与蔡元培、季羡林、张载等人的名言素材进行巧妙组合,可谓内容丰富且呈现方式多样。
热考主题4:个体与环境
处清则清,处浊仍清
一考生
不论是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还是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抑或是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先贤之言都在警示我们,身处不同的环境,应该有所选择,有所坚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应遵循这样的准则:得清朗处与之俱清,处混浊处独守吾清。
“得清朗处与之俱清”意思是,当我们身处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环境时,我们要顺应环境和氛围,提升自我修为。昔有孟母三迁,“择佳木而栖”,产生的作用,不仅仅是孟母选择的结果,还有孟子敢于顺应环境、勇于自我改变的因素。当年的山村少年季羡林来到济南,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追赶同龄人的步伐,终于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印证了这个道理。无论是古之圣人,还是今之智者,身处良好的环境,不放任自己的天性,抓住良好的机遇,砥砺自我,涵养个性,就会达成“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效果。在良好环境中不断磨砺自身,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才是“与之俱清”的真正内涵。
“处混浊处独守吾清”则是指当环境、氛围偏离自己的主观期望时,我们仍应恪守原则底线,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在这一点上,屈原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举世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他始终坚守原则底线,于浊世中傲然挺立。与之类似,不少儒家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面对世道浊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觉醒年代,先驱者用思想的炬火照亮黑暗,用大声的呐喊开启民智——这些无不启示我们,身处混浊的环境时,我们可以增强精神免疫力,“屏蔽”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选择坚守,保持自我秉性;我们更可以有所作为,努力改变环境!
当今时代,当环境与自我价值观产生矛盾之时,我们如何学会自适与自洽?上述思路应该是最好的答案。《乌合之众》一书中曾提到一种群体心理:人的行为有从众趋同效应。身处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我们会被太多的声音裹挟,它们中有些是积极正向的,有些却与自己的初心相悖,可能不少人会选择随波逐流,去做“乌合之众”。但众人的选择既可能筑起生命的堡垒,也可能摧毁善良、扭曲真相,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可做的,是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始终坚持正义,始终朝向光明——这是抵挡俗世浊流最坚实的力量。
于清处清,是智慧;于浊处清,是勇气。面对变幻不定的世界,始终葆有智慧与勇气,是坚守真我、积极向上的不二法则。
得分点借鉴
开篇紧扣材料,呼应标题,提出中心论点。观点鲜明,入题迅速。在举例论述的基础上分析论述,对名句信手拈来,得出自己的推论。思考深入,事理融合。铺排用例,以屈原、儒家知识分子和先驱等身处浊世的表现为例展开论述,然后归纳启示,论据丰富,论证充分。
热考主题5:热闹与枯燥
适度热闹,拥抱枯燥
一考生
当下,社会上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的风气逐渐入侵我们的生活,不少人迷失在了这些“热闹”中,对“枯燥”避之不及,沦为欢娱的牺牲品。诚然,“热闹”可以增添生活的精彩,但“枯燥”却能探寻灵魂的深度。“热闹”让人欣喜于一时,而 “枯燥”却能让人立业于长久。因此,适度享受热闹,用力拥抱枯燥,才应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生活需要适度的热闹来赋能。现代传媒手段多样,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科学知识……无数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快节奏的生活。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长时间被热闹包围,没有时间和空间思考、自省,人们难免渐渐丧失独立思考、审视自我的能力。尝过“热闹”这块蛋糕的甜味,又有谁愿意回到那苦涩的“枯燥”生活呢?于是,人们心甘情愿地走进“热闹”的囚笼里安心地做着“美梦”,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然,是梦终会醒!生活需要热闹,但不能一直热闹,热闹要适度。
枯燥塑造着灵魂,沉淀着人生,即使它令人望而生畏。冰心说:“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把热闹和浮躁摒弃在外,用一盏心灵之灯,照亮人生坦途,此所谓“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雷殿生,靠着一双脚和简单的行李坚定不移地成为了“枯燥”的信徒,他是中国徒步第一人,是自唐朝以来第一个走出罗布泊的人,也是用脚步丈量整个中国的人,他十年来贯彻着“枯燥”的原则,他十年来接受着“枯燥”的淬炼,最终,“枯燥”造就了这位“当代徐霞客”。“枯燥”如沃土,你若想不耕而食,可谓天方夜谭;你若精耕细作,再难养活的鲜花也终会在这片沃土上娇艳绽放。
看看当下,青年一代理应适度享受“热闹”,用力拥抱“枯燥”。《围炉夜话》里说:“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枯燥之于现在的我们,更是一种必要的修行。晦涩难懂的理科知识、令人捉摸不透的文言诗词、背了忘忘了又背的英语单词……对于成长中的我们而言,不仅是知识的灌溉,更是能力和耐性的磨炼。受得住寂寞,天华之景出艰辛;耐得住枯燥,百雕之下出璞玉;守得住本心,天下之事有难易乎?
“枯燥”是苦涩的茶,入口,涩味在味蕾中爆开,而静待之后便会回甘,若不接受其平平外表,自然也丢失了能看到其绚烂内在的入场券。我们新时代青年,自是要在适度享受热闹之下,拥抱看似难耐的枯燥。生活的磨难是无法避免的,而枯燥带来的“底气”却也是无可替代的。“亲爱的小孩,请你自己先变强大吧”,“枯燥”恰恰是让我们变强大的武器。
得分点借鉴
开篇解读“热闹”与“枯燥”,顺势提出观点,开门见山,观点辩证。然后以简洁的语言列举现代传媒手段下丰富多彩的“热闹”生活,不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为下文论述过度享受“热闹”的危害张本。用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加强了论证力度。用反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揣摩论点,主动思考,联系自身实际。结尾再次点题,采用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强化对青年一代的号召。
热考主题6:人类与科技
不为物役,让科技星光更璀璨
郑礼权
ChatGPT引爆全网热议,人工智能正赋能各行各业,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不禁感叹:“奇点”真的要来了吗?身处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孙中山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首先要秉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人类从诞生那一刻起,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科学技术便是带领人类摆脱贫困、劳役、病痛等困苦状态的重要手段。如果像别里科夫那样,抱着对未知的恐惧,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害怕一切新鲜事物,不愿接受任何创新与发展,那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而且最终会为时代所遗弃。
当然,悦纳绝不意味着匍匐于科技之下,放弃对自我的主导。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庄子也曾发出同样警告,提醒人类应该“物物而不物于物”。两位先哲都在警示人们,不要为外物役使。但在现实中,有不少人为科技手段所俘获,在自觉不自觉中沦为科技的奴隶。随着元宇宙、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我们的生活、工作将更加便利,但也很可能让一些人沉迷于高科技编织的虚拟场景中无法自拔。好莱坞电影《未来战警》中,在科技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安卧家中,用意念操控仿生人在外面工作、社交,导致身体机能越来越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虚假、疏远。倘若科技发展最终带来的是这种局面,那我们宁可不要!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比如,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在面对未来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如何与人工智能竞争而立于不败。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简单化、程序化的事情,而要真正放出眼光、打开格局、提高认知,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而不是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马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在此,我想说,科技能带来什么影响,也是由人决定的。只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用智慧上好科技的安全锁,用思想握好科技的方向盘,我们的生活必将在人工智能的点缀下变得更加璀璨绚丽!
得分点借鉴
开篇引述材料,提出疑问,引人思考,领起下文。然后,先联系课文经典形象,反面举例;又联系现实,揭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举电影事例,表明“役于物”的后果,丰富了内容,表明对科技发展的态度。接着,正面论述,强调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最后,联系时代青年,提出“不为物役”的建议。全文逻辑严密,内容丰富,闪烁思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