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北京2024作文四类核心主题(附范文)

时间:2024-06-24 15:28:42 作者: 字数:12581字

临近考试,大家可以在梳理一下自己的作文素材,老师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四类作文,可以看一看,重点掌握,没有资料的可以背诵一下,考场上可以灵活使用,极大概率是可以运用的,祝大家金榜题名,语文100分!!

一、情感类

1、有了你,我真不一样

你,是我家门前的一小丛地柏,是我总是经过却未曾留意过的风景。

直到那次遇见,你以蓬勃生长的姿态,将墨绿的浓荫蔓延到我的心底,我的成长,才有了你的陪伴和启迪。

“北风卷地百草折”,此孤寂飘零之感,便是我彼时的心境。深秋的一天,我在学校和好朋友闹翻了。别人嘲笑我的弱点,她却觉得别人说得对,没有站出来为我撑腰,让我很生气。奔出校门的那一刻,愤怒、恐惧、悔恨、彷徨交织在我心中,泪水如瀚海阑干般肆意漫流。

面对友谊的挫折,我像是无处扎根的衰草,脆弱的躯壳被孤寂撕扯,无力,无依,无助。

“走,下楼跑两圈去。你跑得比我快,在门口那丛地柏那儿等我。”听了我的抱怨,妈妈只如是吩咐。

燥热的气息尚在鼻腔中冲荡,你——一丛地柏,映入了我的眼帘。你长得很矮小,近乎匍匐在土地上,却在一片衰败的秋色中,以浓郁的墨绿色宣示着生机。一阵狂风袭来,你轻轻地舒展身体,翘起蓝绿色的嫩枝,在寒风中静静地梳理着“秀发”——我看不出,你为何能如此坦然地面对着猎猎秋风?

“你看见它身下的土壤了吗?那是它赖以生长的依靠。”妈妈在我耳边轻语。我忽然明白了些什么,原来正是你匍匐的姿态,让你能如此坦然、如此蓬勃地对抗风雨,向上生长啊……

那一刻,你,那丛浓密的墨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融入了我,陪伴着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墨绿的枝头轻点,你告诉我:“找到你的土壤,汲取养分和生长的力量,你能找到答案。”

自从我的成长中有了你的启迪,我真不一样。

我开始主动走出去,努力建立新的友谊,寻觅能成为彼此的“土壤”,相互支持的人。“中午一起打排球吗?”“好呀,一起!”在空旷的排球场上,我奋力击出一个个球,想要把所有的愤恨、惶恐一并释放;同时,仿佛听见你在风中摇曳的“沙沙”声,一些话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淌出:“昨天和**闹翻了,我很苦恼……”小G的目光里先是一惊,却转为柔和的宽慰,也闪着惊喜的点点星光:“没事,这种事儿我也遇到过。调整好心态,多交一些新朋友,很快就能‘走出去’啦!”“我也有点事情想和你请教呢……”大半个中午的畅谈,我逐渐敞开了心扉,收获了真正的安慰和鼓励,也主动伸出援手,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做彼此的土壤,这才是友谊该有的样子。

你在风中梳理枝条的身影在眼前闪现,我微笑,你已经成为了我成长中的一部分。有了你,我真不一样。我逐渐学会寻找自己的“土壤”,在艰难时相互支持,共渡难关。

此后,每当遇到困境时,我往往不再自己纠结彷徨,而是选择和三五好友谈心,拉着父母求教经验,或是打电话给住校的发小倾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拥有了对抗风雨、向阳生长的坚韧和勇气。当然,这都是你,那寒风中泰然自若的匍匐着的一丝墨绿,给我的启迪。

有了你,我真不一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语:因为一丛以匍匐的姿态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和生长力量的地柏,“我”走出了失去友谊的孤寂飘零,开始主动“走出去”,建立新的友谊,拥有了对抗风雨、向阳生长的坚韧和勇气。文章前后对比鲜明,对“我”的改变刻画充分具体而生动,立意清晰深刻。建议40分。

二、历史文化类

似简而深

太美了!

我们一行人,是真的被这个洞窟定住了。

一跨入莫高窟的洞窟,我们就感觉被一道天光晃了眼。这里的一切都比我们想象的精彩,一切都让我们惊奇无比。我眯眯眼,抬头望去,几尊佛像盘坐在那里,暗色的壁画伏在墙上。我惊奇这里的雕塑和壁画已经有千岁,有的甚至比这还老。每一个手势都还是非常优雅,每一个盘腿都依旧端庄,就连衣服上的每一条褶皱都让我们感觉那千年之前的风似乎还在吹着。这些无不让我感慨这历经千年的伟大传承,我赞叹佛像的同时,却总觉得还有些什么。

多了些什么呢?是时间之久吗?可那塞外的玉门关分明比它老得多,却只让我感到衰老的仓促和悲凉。一定还有什么和它的年龄一样保留下来。

那么是这精湛的技艺吗?

可古来无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却未曾让我体味如此之久。

我一直在想,最初打动我的那道天光,到底是什么呢?

我突然想到了在我第一步跨入洞窟的时候,导游举起手电筒说:“大家注意看他们的眼睛。”

佛像仍是盘坐着,端着兰花指,稍抬下颌,目光近乎平直的向前望去。

是眼睛,是那种逼真的眼神!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哪尊佛像,都有着同样的眼神纯真、柔和、从容,他微微点着下巴,俯视着你。

导游的话还在耳旁,他说,从壁画的第一个作者,到现在在我们身边忙碌的工作人员,世世代代的人都在想尽办法保护着它们,让它们保持着最初的样子。

小时候我曾同父母来过这里,但那时年岁尚小,直愣愣的望向佛像,却只是觉得那眼神像极了许久不见的奶奶,让我觉得温暖,却不曾想到什么。

如今,抬头和佛像对视,这样逼真的大眼睛,好像那些工匠们真的与佛祖对视过一样。这些工匠是那个朝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他们手下也是那个朝代最赤诚的信仰:纯真、柔和、从容,也不缺乏温情。我似乎都能想象出,几十年前,侵略者来到这里盗走了最美的那个小观音时,他们依然目光纯真地观望着,好像在问:“你还能拿走什么呢?”

你还能拿走什么呢?那个小观音,现在正坐在纽约博物馆里,优雅地打量着这个远离家乡的国度。那眼神依旧纯真、柔和、从容、温情。能拥有这种眼神的眼睛,会是属于这里的吗?

我终于明白人们世世代代想要保护莫高窟的理由。就是想让我们与佛祖对视一次。让你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经过这么多番劫难,真正无法摧毁的是什么,真正不会泯灭的是什么——是一种优美的姿态,一种只有千年大国才能沉淀下来的姿态:自尊、温暖、大气。无论遇到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不会惊慌,都会优雅地走向永恒。

永恒是什么?

永恒是一张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一种不会老的眼神。

走出莫高窟,我感觉有一双澄澈的眼睛,在我心底慢慢睁开。这样的眼神,似简而深。

三、北京地域类

我的中国故事

一缕悠远的浓烟飘向远方,点燃了远处的火种,让我看清了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容,我与中国的故事便就此展开。

去年暑假,我在“志愿北京”上申请了“北京讲解员”的工作。接到通知,我要讲解的是北京革命圣地卢沟桥。

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带着一群外地游客开始了我的任务。人群中吵闹声不断,一些人仍自顾自的看着手机。我开口向他们说道:“这就是中国革命圣地卢沟桥……”阳光照在桥下的水面,泛着风,水在波光粼粼的跃动着。桥身上是古老灰色的地砖,可谁又能想到这座桥见证着许多中国故事。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争端,无情的侵略伴着子弹打向中国人民,在这黑暗的时刻,镇守桥头的中国将士在枪林弹雨中与日军作战,如同火把一样,照亮了黑暗的卢沟桥。我停下来顿了一顿,望着安静的人群,用手指着桥头上的石狮子说:“这石狮子昂然挺立,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那正是一个个英勇将士的化身啊。佟麟阁、赵登禹,他们身先士卒,顶着身上无数的枪伤,指挥着士兵与日本侵略者厮杀,将年轻的生命书写光荣史册。

将士们仿佛眼神要喷出火光,不屈咆哮着,誓要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身形历历在目,这星星之火终会将整个中国燃起共同抗日。”

望着台下和我一样眼眶湿润的人群,我平复情绪,手指向旁边的高楼大厦,紧接着说:“看看吧,这繁荣的景象正是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他的根脉是什么?正是中国革命时期传过来的火种,点燃了新中国建设的希望。”说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我的中国故事,体现为一次对于中国革命圣地卢沟桥给外地游客的深情讲述,感悟于我尝试探索的革命志士与中国的故事,那革命志士所传承的星星之火,寄托于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照亮的光明前途。

这次卢沟桥讲解开启了我的中国故事,那革命先烈的精神化作火,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将把这份精神传承,书写更多属于我的中国故事。

作为志愿者讲解卢沟桥的历史,为外地游客讲述革命故事。外地游客开始时“自顾自看着手机”,通过我动情的讲述和回忆,我们都“热泪盈眶”。40分。

四、成长励志类

在传统中磨合,在历练中坚守【昆曲】

听一台戏,唱一句词,从台后款款踱步到台前,青衣亮相,水袖轻扶,吱呀呀婉转的吴侬软语似江南的水墨,细腻而舒缓地转着,将我的青春与这昆曲相互磨合,融为一体。

初遇这昆曲是母亲牵着我手在苏州的古老木制戏台前听戏,那首流传千古的《牡丹亭》,在戏曲演员的姿态下、歌喉下,甚至眼角悬着的两颗清泪下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江南的腔调我听不懂,但是演员哀伤我便跟着哭,乐曲轻快我便跟着笑,在台上与他们一起经历着跌宕起伏的迷梦。听完后,我拉着妈妈的衣角,用稚嫩的声音说道:“好好看呀,我想学。”

从那之后,我便迎来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昆曲“磨合”之旅。

步入练功房后,我便看到老师贴着镜,习惯性地挺着脊梁,等候我的到来,习惯弯腰驼背的我被这阵仗吓得一惊,慌忙直起颈背,眼睛扑闪扑闪的看着老师,他看到我的小动作后扑哧一笑,用鼓槌轻轻敲打着我的后背,念叨说一句,“从形体抓起的娃娃不好弄,磨合的时间要很久。”

真是应了老师那句话,此后每周总有那么几天泡在练功房,一开始学习台步,脚跟抵着脚尖,绕着房间一圈又一圈走着,如那水磨中的麦子被那技艺一遍一遍地蹂躏着,脚下突然间的不稳让我一下趴倒在地,爬起来,再走,再摔,再走,再摔。无数个来回里被重复的坚韧和膝盖和小腿上青一片紫一片的磕碰,造就了我的勇敢。

软开课上总会体验被“撕裂”的痛苦,麦子被名为昆曲的磨盘逐渐碾压开来,在痛苦的呻吟中有变得细腻柔软。那条腿被硬生生地从鼻尖高度掰至头顶,胯骨间一阵剧烈的痛楚挑动着我的神经,牵引着感官都摆出些痛苦的扭曲。无数个放弃的念头瞬间涌入脑海,是那粒麦子拒绝的反抗。直到理智再次返回时,我终于明白,麦子被磨得柔和如粉才有它真正的价值。

八年如一日的艳红朝阳我都见过,亭子旁边的花开花落我都看得真切。初晨,面对着无人的广场,重复着那些倒背如流的嘴皮子功夫,和那些动人婉转的曲调。嗓子被昆曲磨哑了,不管,继续唱;嘴上起泡了,不管,继续念。在那一个个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早晨,我似与昆曲相磨,而终有一合。

犹记那天,老师郑重地将青衣递到手中,我便誓要传承和坚守这项技艺。犹记那天,我款步登台,腔调温婉,故事动人。那迷人的乐曲伴着几百年的历史和笙歌婉转,化作这身青衣,这工尺谱和台上曲艺人眼角的两滴清泪,我在无尽的打磨后,与人物合二为一。

眉间轻点朱砂之眸中尽显戏剧魂,我的青春与昆曲相磨合,铸就了如今我坚守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