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综合成就
1、《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四大名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朝李善的《文选注》、南朝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
2、《徐霞客游记》
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被誉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注】:中国旅游日:5月19日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梦溪笔谈》,最早记录了地磁偏角现象,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
4、《天工开物》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世界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二、手工业
1、冶炼
原始社会晚期我国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使用最广泛的是青铜器,青铜器是在纯铜中加入锡,冶炼出青铜器,比纯铜相比,强度高、熔点低、耐磨、化学性质稳定。
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铁矿分布较广,韧度和硬度高,后来用于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力。
青铜器出土代表: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①后母戊鼎
以前叫“司母戊鼎”,现在国家博物馆叫“后母戊鼎”,建立商朝后期建,商朝武丁的两个儿子为祭祀母亲铸造。
1939年河南安阳五官村出土,出土时重达832.84kg,是我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是镇馆之宝。
②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的青铜器,祭祀用,1938年出土于湖南,是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2、陶器
①彩陶
彩陶,上面有各种花纹、图案,原始社会半坡时期掌握比较高的制陶技术。
彩陶出土的代表:唐三彩。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②黑陶
黑陶,乌黑发亮。
③白陶
色泽明丽,山东大汶口出土了黑陶和白陶。
3、瓷器
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称其为“原始瓷”。
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景德镇青花瓷。
白瓷的巅峰瓷为北宋的汝窑,汝窑色卵白,莹润。
彩瓷,汉代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珐琅彩是釉上彩中较精美的瓷器。比如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里面填充色釉,烧制而成。在明朝景泰年间流行,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