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基础知识点2021

时间:2024-06-09 03:01:08 作者:皮皮侠 字数:10834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三生物基础知识点2021 生物高考必考知识点2021,以供参考。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生物是一门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在没有进入生物专业以前,只是看着生物专业的同学天天奔波与教室与实验室之间我们就对此深有认识了。一起来看看高三生物基础知识点2021,欢迎查阅!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点

  克隆技术

  1.植物的组织培养

  (1)细胞工程: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者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取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在细胞器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属于细胞工程。

  (2)细胞全能性: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考点细化:

  ① 都具有该生物全部遗传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② 细胞在生物体内没有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③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以实现的条件是离体,合适的营养和激素,无菌操作。

  ④ 在生物的所有的细胞中,受精卵细胞的全能性最高。

  (3)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考点细化:

  ① 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脱分化。

  ② 再分化是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重新分化出根或芽等器官。

  ③ 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不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

  ④ 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的成分有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需要蔗糖、植物激素,不需要动物血清。

  ⑤ 在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过程中,需要植物激素

  ⑥ 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中都需要无菌,愈伤组织之前不需要光照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考点细化:

  ① 用植物体的茎尖、根尖来获得无病毒植物

  ②人工种子中人工胚乳相当于大豆种子的子叶,人工种子与正常种子相比发芽率高。

  ③ 转基因植物的培育需要植物组织培养

  (5)将不同种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 种细胞,并把杂 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叫做植物体细胞杂交。

  考点细化:

  ① 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② 物理方法:电刺激、振荡、离心;化学方法:聚乙二醇

  ③ 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是新细胞壁的形成

  ④ 融合后的杂 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6)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育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7)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等

  (8)动物细胞培养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考点细化:

  ① 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

  ② 动物细胞培养基液体,植物细胞培养基固体,培养的动物细胞通常取自胚胎、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

  ② 动物细胞培养时的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CO2起到调节 PH值作用

  ③ 使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④ 动物组织处理使细胞分散后的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⑤ 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然后分瓶继续培养,让细胞继续增殖。这样的培养过程通常被称为传代培养。

  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9)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区别:操作步骤不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需要先去除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诱导方法不同: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只能用物理、化学方法;最终目的不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最终是为了获得杂 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最主要目的是获得单克隆抗体。

  (10)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11)熟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最适温度,最适pH)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机理:降低活化能。实质: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底物浓度。2、酶浓度。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 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缩写,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集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可以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远离A的~易断裂(释放能量);易形成(储存能量)。

  3、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酶的作用)

  ADP + Pi+ 能量→ATP

  ATP→ADP + Pi+ 能量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4、ATP水解时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a.ATP的利用

  高中生物考点知识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2.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3.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4.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5.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6.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7.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8.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9.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10.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在杂 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12.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13.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14.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则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叫独立分配规律。

  15.据统计,我国的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发病率仅为0.49%。

  16.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甥的(交叉遗传)。

  17.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18.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19.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20.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2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高三生物基础知识点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