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冈仁波齐的电影的感受

时间:2024-12-17 01:00:29 作者:皮皮侠 字数:28203字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冈仁波齐》观后感(精彩10篇),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一

电影让我了解了另一个世界,那群我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的人群,藏族的淳朴人民们的朝圣之路。信仰真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支撑人类做到想要做到的一切。跪走整整一年多,来到圣山脚下,哪怕即将临盆,哪怕婴儿刚刚出生,一样也没特殊待遇。让我感叹,自己真的太娇生惯养了,其实人类的潜能很大,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在城市娇滴滴惯了的我们实在是孱弱又矫情。电影中的这群人,极其的单纯,脑子里只有信仰,没有其他任何追求和杂念,这样的日子其实是幸福简单的啊。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 篇二

自从热爱户外活动以来,每到一地,除了欣赏那些绝世的风景,我还关注那些遗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视或被遗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远方听到朋友圈这首震撼内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观看电影《冈仁波齐》的欲望,当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驾西藏的经历。

花开,花落;有生,有死;阳光、暴雪;眼泪、欢笑。不多的语言,平缓的节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突然像断弦的弓一样,你双手高高举起,身体伸展开来,匍匐在地上。

之前,网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评论泾渭分明。而我,作为走过、熟悉这条路朝圣之路,在电影院一直犯困,对电影的感受就一个字:闷。对,是闷,不是克制。克制是底下有汹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坚决不让这种力量流于表面,于是对观众产生了一个理解上的时间差。在理解力填补完这个时间差的瞬间,观众突然感受到了潜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它是纪录片的话,《冈仁波齐》缺乏大量的坚实细节,尤其是一路风景灰暗,完全没有西藏蓝的明快。倒是大量的现代交通工具对原始的朝圣带来了视觉冲击。如果说它的故事片的话,那就太乏味了。

后来想想,这也许是新生带的表达方式,与我们早就存在代沟。于是问了儿子对电影的观后观,他说纯是为了陪你,让你重温西藏之梦,我快睡着了。

2022冈仁波齐观后感优秀作文 篇三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拉萨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四

《冈仁波齐》是不多的几部看过了必须要反刍的影片。与其是在写观后感,不如说是在猜谜。影片展现的长跪朝圣就像是迷一样的仪式存在。影片的副标题为灵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现代人发问有灵魂吗?相信灵魂吗? 相信有灵魂和不相信有灵魂的区别是什么?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在相信灵魂的人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相信灵魂的人们在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仅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时空密集的场景。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单纯地属于某一个单个时代。有羊皮毡房,也有羽绒服拖拉机,有酥油茶油灯,也有塑料桶电灯。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里的人们砍柴放羊,犁地织布,粗茶淡饭,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脚下,日子有条不紊地延续着。物质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穷困落后,是扶贫的对象。坐在舒适的影院观影的观众在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当地人生活的物质画面面前,是不是产生了一丝优越感?是不是还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甚至产生了一丝丝要去扶贫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的豪情壮志?

他们对神山的信仰是虔诚的,但是影片中的语言则展现其功利的一面。七十二岁的杨培毕生有个夙愿,要去拉萨,去转冈仁波齐。侄子尼玛扎堆决定帮助叔叔圆了这个愿望。芒康村子里有几个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愿,有的因为同属马要去转个运来,有的因为杀生多了,有的因为家里厄运连连。冈仁波齐在他们眼里是神灵。他们要一路长跪去朝圣,一共1200公里。影片的台词与朝圣者每晚的诵经很不协调。语言在表达灵魂深处的内涵时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影片对长跪朝圣过程的展现等于在考验观者的脑洞大小。

看到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得眼泪都涌上来了。他们的虔诚重重地敲击着心灵。这是对神灵的虔诚、对大山所代表的神灵的虔诚。这是对灵魂的跪拜。肉体相对灵魂而言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载体。肉体匍匐在灵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与艰辛瞬间就高大上了。他们的行为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样,深远,神圣、崇高。

然而,一路的物质景观极其混杂。除了高山衬托出了跪拜者的渺小与虔诚之外。还有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修得笔直的柏油路,这些背景把它们和我们拉得很近很近。近距离看他们,肉体对肉体的关照对方,不禁要问,他们的大脑里面如果输入了我们大脑里存储的信息,他们还会如此这般么?我们的大脑里还能输入他们大脑里那坚定的信念吗?

现代的物质发展已经在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物质贫穷的标签呼唤着现代化的改变,也势必要抽空他们精神存在的空间。然而人类纪的变化却又即将剥夺了他们享受现代物质方便舒适快捷的机会。后现代的危机话语又在提升他们精神追求的意义,直接跳过他们肉体的苦痛与物质的匮乏。密集的跨越时空的物质汇聚凝结了灵魂的不确定性。

影院里的观者手里都握着手机,有的边看边查微信,有的边看边拍照,更有的边看边发朋友圈。灵魂之路长跪朝圣又从虔诚的灵魂的高大上慢慢回落到了卑微的物质苦难历程。

我们需要像山一样的思考,然而当我们的大脑被动或者主动地存储了现代文明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肉体已经被知识同化。灵魂与道德于我们已经失落为过眼烟云,或者沦为绑架的借口。于是环保者开车宣传减少碳排放,在天南地北旅游中书写自己保护大自然的丰功伟绩。

人与自然、物质与灵魂依旧是谜一样的难解难分。

阿莱的《尘埃落定》里写了一个去西藏朝圣的土司家的奶娘德钦莫措。只带了给五个庙进献的银元,多一个银元都不带,她说,佛要的是一个穷老婆子的新,而不是一个穷老婆子的钱。没有哪个真心朝拜的人会在路上花钱。原来,路上不乞讨,不四处寻求施舍,那样的朝佛就等于没朝。在尘埃落定里,奶娘不是个受人待见的人。一走就被人们忘记了, 人们以为她会死在路上。相反的是一年零十四天后,奶娘不仅回来了而且让人大吃一惊这一路山高水寒,他一个老婆子不但走过来了,原来弓着的腰也直了,脸上层层跌得的皱纹也少了许多也不再是原来病歪歪的老婆子,而是一个连膛黑红身材高大的妇人了。而遗憾的是,小说中的奶娘现场很不起眼。阿莱说,朝圣只是改变了她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她的脾气。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五

和同学谈起电影《冈仁波齐》,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圣之路的纪录片,但同学显然兴趣不大,说她当时在电影院看睡着了,让我有满腔感情,却无处倾泻,因为在我心里,这部影片是给我震撼的,与其说是影片本身,更应该说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杨培爷爷一生都守着羊,从未出过远门,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圣,他善良、淳朴,一直都是为照顾哥哥的孩子们而默默奉献,所以侄子尼玛扎堆为了完成他的心愿,下定决心带叔叔走上朝圣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减轻自己杀牛的罪恶,仁川晋美是为在建房中死去的两人祈祷……

影片没有宏大震撼的场景,只有他们一路认真虔诚的叩拜,在朝圣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路边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从四川出发,拉着一头小毛驴的夫妻,还曾留宿在一个大爷家里,当中充满着真诚与温情,同族人邀请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驴当家人一样,只是牵着走,大爷给他们讲解磕头时心中要装着众生的幸福。在看到这朴实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叹,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防备,在他们这里无从感知。到了后面,他们装行李的拖拉机在公路遭遇车子撞击,只能推着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们在推着走完一段后,又会返回原点,继续磕头,就像他们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头一样。

影片的结尾,是杨培爷爷在冈仁波齐的山下长眠了,一行人在风雪中送走老人后,开始转山。这样的结尾无疑使影片得到了升华,让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

我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们身处逆境,也不会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后觉得当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妇女对小女孩说“磕头好,磕头长知识”,以及大爷在抱怨机械化加快生活节奏一样,都是和年轻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们真的不必高姿态的去评判那些心怀信仰之人,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什么都没有。

现代的信息化看似让我们掌握了知识,觉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个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钻法律的漏洞,一个新闻报道者最能说假话,他们号称信仰法律,标榜公正真实,行事上却还是可以跨越规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为寻求内心的安宁,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们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对人对物的慈悲上。

我有幸和一位藏族同学关系颇近,上周六在兼职地方吃饭时,她回避掉了我们,细问之下,她告诉我那天需要戒荤,后来在问及她鲜少吃肉的原因,她说:“我们少吃一点,就能少一点杀生。”那一刻我丝毫不觉她的话有任何做作之嫌,只觉得从她口中说出及其自然,就像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单纯与善良。

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媒体人,白岩松就多次谈及“信仰”,他说:“信仰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但一定与我们内心的充实有关,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敬畏。”就我看来,中国人内心的信仰,是植根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做人要有“底线”,并且每个人的底线都不尽相同。这个底线,就是一种信仰。我希望做一个“正直”之人,那么一切有违我良心之事,我都不会去做,这可以说是一种做人准则,道德约束,但比起虔诚的信仰还差了那么一点点,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白老师说的“敬畏”吧。我们总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特别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机械化操作,可以夺取一切资源,但却忘了人生来行走,便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谊,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聪明,失去信仰。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六

这一条朝圣路,他们走了一年。

遇上许多状况。

有时,要顶风冒雪在雾茫茫中向前;有时,会途径一大片烂漫的油菜花田;有时,会在鲜花盛开的河畔跳起锅庄;有时,头顶上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块,会分分钟要命;有时,车会坏在路旁;有时,人会受伤生病;有时,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时,会被追尾撞得稀巴烂;有时,路旁有人会招呼你们喝茶;有时,要送给其他朝圣者糌粑;有时旅费用尽,要暂时打零工赚钱;有时,老人时辰到了就去世……

他们走走停停。

因为知道自己终将要去向哪里,所以,心安理得面对发生的一切。

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然后,歇息片刻,继续上路。

这一路,像极了人的一生。

它是一个隐喻。电影的英文名字,paths of the soul,意为灵魂的千条万条道路。

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乐遍尝,要把生老病死流转。

跳舞有时,悲恸有时。

什么都会来,什么都会过去,什么都会回来。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们的“平常心”。好像,生活里发生什么,都是正常的。

孕妇想跟着一起去朝圣,好啊好啊。残疾的少年想去,好啊好啊。醉醺醺的屠夫想去,好啊好啊。

接受下来就是了。

他们不抗拒“麻烦”,不拒绝“波折”,不害怕“无常”。

发生什么,就面对就好了。

他们,没在怕的。

春天,山上的雪水融化,漫过了路面。

站在水汪汪的路上,他们彼此询问——怎么办,要不要磕过去?

答案是,要。

于是,众人欢快地脱掉身上的皮革围裙,脱掉厚重的外套,笑嘻嘻地在扑向水里。

水花四溅,每一个人都像孩子玩水一样欢畅。他们都在笑。

那个画面,真好看。

来什么,接什么。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七

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

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

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八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神奇的是,这一切预设居然全部应验了——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愿意跟剧组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篇九

张杨导演新作《冈仁波齐》已于近日在全国公映,这部长117分钟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到朴实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翻山越岭2500公里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平静至极,实则波澜壮阔。上映首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电影,可它却在包括《变形金刚5》、《异形:契约》、《新木乃伊》、《神奇女侠》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前后夹击下野蛮生长,突出重围。

三日票房破600万 七日票房破2000万 上座率持续高

6月20日,《冈仁波齐》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开画,彼时多部好莱坞大片正在热映,占据了超过60%的排片,《冈仁波齐》却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并于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万。6月23日,面临《变形金刚5》上映的巨大排片压力,《冈仁波齐》排片量锐减至0.9%, 但依然没有阻挡观众的观影热情,平均上坐率高达26%。在随后周末两天,《冈仁波齐》排片分别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飙升达到43.8%及41.4%。

与低排片率伴随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来自大众和影院对影片的支持声越来越多,终于在观众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冈仁波齐》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达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万。

与此同时,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冈仁波齐》的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来,微信指数已突破350万次,甚至超过正在上映的《异形:契约》。

这样一部在众人眼中只属于小众的影片,自公映以来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凭借一路飙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渐逆袭。行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的罕见案例,尤其对于一部看起来不讨好的艺术电影来说。

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讲,千万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往往会被市场冷落的艺术电影,这样的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转变,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选择。这些成绩也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市场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观众远非小众。

冈仁波齐观后感作文 篇十

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

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压力,世俗,偏见,静下心来走走那段路,你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无信仰,何去何从?

我小时候那个时代,社会上把信仰宗教当迷信,是愚昧,是无知。风水轮流转,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里又变得高大起来了。是纯洁,是高尚,是质朴。

信仰钱,信仰权利,信仰物质富裕,是庸俗,是市侩,是内心的污浊不堪。

在我看来,信仰宗教,信仰权利,信仰钱,信仰科学,信仰自我独立,信仰爱情。这一切没有高下之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敬畏法律,这就够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认同,至少我从小环境不是这样的。我妈信佛,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们家庭的顺遂是佛祖与祖宗的保佑,所以她会礼佛,会记拜祖宗。

当然还有人说,西方人信教是为了感恩,中国人拜佛是为了私欲为了有求与佛祖。如果你要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

我们农村有一种风俗,新年过后,各个村庄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念佛,以祈求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个村没有这么多老年妇女,就互相帮助了,每个村的老人都会到各个村庄去念佛,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道德的谴责,我奶奶,我外婆都]shubaoc.com[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这些老人是免费的,但老人吃饭,点心,香钱,佛纸钱,还是需要付出的,我妈妈就很愿意这样的付出。

为了全村人的安康,这些无偿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里怎么就成了只有私欲了呢?是,我妈并不全是无私,她会祈祷佛祖保佑我们一家的平安健康。一个女人基于爱与责任的祈祷,在某些人眼里怎么就变成的污浊不堪的私欲了呢?

原生态家庭多少还会影响我,我也会礼佛,但只是以旅游的心态进入佛堂之后的敷衍。因为我妈从来没有强迫,引导我向佛。那些年轻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们。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个人的信仰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之后的自由选择,这才是重点。

但是你看《冈仁波齐》的十个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历经春夏秋冬,历经各种艰辛,甚至于还有孩子和孕妇。这么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没有现实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声。

无论你的信仰是多么崇高和伟大,无论是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宗教,当周围只剩一种声音的时候,你的人生其实是被绑架了,而你还津津乐道感动于这种绑架,这就是愚昧和无知。

当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动着你的感动,理性着我的理性。这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并不矛盾。

很多人会带着朝圣,神秘的心去看待西藏,几年前我去过西藏,那么借这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

藏民很质朴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有一件事可以说一下。汽车路过一个山坡,刚好日落,我们觉得站在那个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这时有一个藏民过来要我们200元钱,要知道这时一个荒山坡啊。当然这不说明什么问题,每一个人族都会有败类。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的表现,在野外,他一个人,我们三十个人,拍好照,不给钱他能把我们怎么样?但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他打个电话聚集一帮人在某个村口把我们拦截了怎么办?

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给你安全感的一定不会是某个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仓鼎足而知礼仪。

西藏的几大圣湖美吗?

是的,很美,蔚蓝的湖水倒影着圣洁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边,啪啪几张照片之后,你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天很蓝吗?

是的,很蓝。就像夏天高温中的杭州天空一样蓝,就像G20时候的杭州。

布达拉宫好吗?

好,雄伟,庄严,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巨大画幅。洁白的墙体发出自然光泽,真正的低调奢华。看过很多城市耀眼,华丽的灯光秀,如果要我评价的话,我首推布达拉宫。

西藏值得去吗?

当然,西藏和世界每一个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样,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为高原反应会很危险吗?

是的,我们在沱沱河无人区的一个中转站过夜,那里只有一家客栈,一家饭店,一家小诊所。碰到从北京来的自驾游客,同伴下车时发现后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后在小诊所挂上氧气袋,吊针。诊所医生告诉我们,这个人活不过两个小时,但无论是前方的医院还是后方的医院,都有四小时的车程。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

当然你也不必太恐惧,自己小心点应该没有问题。都说318很美,但很遗憾我们是从青藏线进,青藏线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