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

时间:2022-07-15 05:05:39 作者:天下 字数:39549字

《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1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

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 “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 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 王鼎钧)

(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

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

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思考:

(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

(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4、体味关键句,理解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

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有怎样的感受?)

(3)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四)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蚂蚁国”里的事情?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提示,师生交流,共同明确。)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

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

然和谐相处。

(六)课外练笔:

请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冲突”为话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练笔。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3

【教材简析】本文是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

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让学生介绍有关王鼎均的情况。

3.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教师也展示有关课件。(有关大树的图片)

4.导入:如果这个世界有上帝,那上帝赋予了这些绿色精灵们的使命是什么?王鼎均在《那树》中写到“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屏幕展示)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一句话,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并找出那树对人类的贡献和人对树的看法、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搜集朗读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朗读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动态检查,也是让学生在真情的读书中理解、感悟、挖掘文本的情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细读语文,体会对比和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领悟文意

提出问题:

1.那确是一棵老树,它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呢?

(提示研读方法:先找出有关描写大树的语句,再讨论分析)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遮阴、凉爽)

——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休息的方便)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快乐)

——于是情侣止步(浪漫)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诗意的氛围)

——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的灵性)

——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型的洞里插一炷香呢!(人们精神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扩大积累

(一)展示:

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二)讨论:

问题:拯救地球还是拯救人类自己

设计意图:富有哲理性思辨的文字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我们人类的处境,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五、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

2.围绕“绿色”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写作强化情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

(2)理解对比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1)

我想问大家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呢? 人们为什么要植树呢?......

是啊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 他们因为有你们的爱护而翠绿欲滴,因为有你们它们才得以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所以它们是一棵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关注的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检查预习 (幻灯片2)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研读探讨

1、请仔细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幻灯片3)

(1)本文中的那棵大树仅仅给人类以恩惠吗?明确:人和蚂蚁

(2)对人和蚂蚁分别都施与了那些恩惠,这两个受恩者又是如何做到?(本环节设置主要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明确:树给了人很多恩惠,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但人类却无情的将它砍倒甚至连根拔起。相反树仅仅给了蚂蚁一个家,蚂蚁却临走前用行动祭奠大树,这两者间竟有如此大的反差。

人(忘恩负义)

阴凉、清净、温馨

滋润、安慰

树(绿着生、绿着死) 对比

祭奠

蚂蚁(感恩图报)

(3)是什么力量让人类毫不吝惜的砍到昔日给自己做出贡献的大树呢?

明确:人类城市文明的进程与自然发生了矛盾。

2、跳读课文品味描写大树的语言并思考:(幻灯片4)

作为受虏者的大树它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呢?

明确:绿着生,绿着死。这是一棵有着古老历史,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

3、人类文明是不是该停下脚步让道自然呢?(出示众多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功绩)

四、大家齐心想对策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群体是森林,但今天许多地方的森林被吞噬了,那么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下,老树就只有死路一条吗?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大树想想办法!

五、教师寄语(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我们应心存感恩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文明才会走得更远,我们才会展颜欢笑!

《那树》教学设计说课稿5

《那树》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那树》,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理念

首先我说说我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章永恒的主题。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2、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片段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我将重点难点分别设定为:重点,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三、说教法

我采用的是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四、说学法

我采用的是合作探究法,注重多层对话,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五、说过程

我设定为这样几个环节:

1、教学本文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

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2)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倾诉些什么?

这一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到课堂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赏。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怎么去处理那树?

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让学生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六、说预期效果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多重身份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而且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目的是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更灵活地将互动性阅读法贯穿到学习中去。

这节课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用户评论

念旧情i

这套《那树》教学设计真的太棒了!我一直在找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将诗歌和生命进行巧妙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非常值得借鉴!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怅惘。

说课稿写的真是太生动形象了,能感受到老师对《那树》的热爱和理解。尤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很有创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也想要试试这些方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讲得真好听啊!我读完了这个说课稿,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个枝繁叶茂的树木,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波动。这确实是一节让人回味的课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说实话,我觉得《那树》本身诗句已经很精美了,教师设计这么多的阅读活动似乎有些多余?还是让学生直接去感受、理解诗歌本身更重要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反正是我

我对这种以树木为载体来探讨人生哲理的教学思路非常赞赏!确实能让学生在感悟诗歌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我想知道一下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的讨论和表达呢?是采取开放式的提问吗?还是更有形式化的讨论结构?感觉说课稿这里可以更详细一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刻不是了i

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很有创意,但是难度可能有点高吧,学生可能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是不是可以用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辅助材料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迁心

我比较喜欢这个说课稿提出的“树木生命周期与人类经历”这一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主题,很有深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以乔木

我觉得学习《那树》这种诗歌本身就很有价值,但过度强调了教学设计的功能性,忽视了诗歌的艺术性和美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魅力才是最重要的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这个说课稿让我重新认识了《那树》这首诗,以前只把它当作一首简单的诗歌,现在却看到了其中的哲理和深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酒笙倾凉

很喜欢“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这一教学理念,希望我能借鉴一下该思路来进行我的课堂设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说课稿的语言流利得体,逻辑清晰深入,让人很容易理解老师的设计思路。我相信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来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歆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这份教学设计很值得参考,尤其对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也会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融入这些方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我之前也曾尝试过用树木来解读人生主题,但是我的设计思路和这个说课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吧。看来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生命一旅程

我觉得《那树》这首诗的意义更深远一些,教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它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说课稿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显得比较少。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寒

我很想尝试这个教学设计的小游戏,想象一下学生的积极参与场面一定会很棒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伪心

我觉得《那树》虽然是一首小诗,但它的寓意却十分深远,值得仔细品味和探究。这份说课稿就很好地引导了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和感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这个教学设计很有启发性!我们可以将这种以“树木”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去,挖掘更深的内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