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2024-07-01 05:00:51 作者:皮皮侠 字数:21951字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本站范文为您带来了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本站范文将不胜荣幸。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拓展性目标: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星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活动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

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3、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4、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东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活动二:

1、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3、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

自由活动:

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能够积极的解决各类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物,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5(1)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5(2)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六、教学进度表

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五课《食物链与食物网》。本课是生态系统知识学习的第一课,意在通过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其中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掌握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科学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找出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正确书写食物链,通过分析讨论,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转移(交换)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形成食物网中的生物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科学观,意识到保护食物网中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性,从而去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会找食物链、并学会正确书写,意识到生产者、消费者通过食物网反映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食物联系。

二、难点

动植物的食物关系与食物链之间的区别。

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课件。

二、学具准备: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等生物小图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合作完成一次“自然之旅”,为了合作愉快,希望大家能向陈老师我与在座的所有老师介绍一下你自己,说说你的兴趣爱好?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的爱好!其实我也有个爱好,那就爱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的节目,你们喜欢这个节目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物世界”里的视频,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播放视频:羊吃草,猎豹蓄势待发)

问题:请谁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相关的动植物的视频)

问题:猎豹为什么要捕杀羚羊?羚羊又为什么要吃草?

(猎豹吃羚羊,羚羊吃草都是为了填饱肚子)

师:为了生存羚羊与猎豹都需要食物,猎豹的食物是——(羚羊),而羚羊的食物则是——(草)。这就是自然界里动植物间为了生存而表现出来的食物关系。

(由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入手,揭示食物链的概念)

问题:下面哪位同学能用谁吃谁,或者谁被谁吃了这样的句式完整地描述一下猎豹、羚羊、草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这位同学用了哪种句式?换一种句式怎么说?)

师:同学们都很棒,很快就描述出他们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了。(巩固加深)那么,下面这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还能说出来吗?

(多媒体出示以下动植物)

水稻田鼠蛇鹰/水稻田鼠鹰

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鲨鱼

(让每位发言的学生找出例子其中两者的食物关系,视课堂时间进度情况,在这里让学生初步接触我们身边的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可能不是单纯的一条,“水稻田鼠蛇鹰/水稻田鼠鹰”)

(呈现食物关系组合成食物链的过程)

师:大家说得很好,看得出来,这与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仔细观察和阅读课外书是分不开的。说到书本,你们知道这些食物关系,在我们的书本上是怎么记录书写的吗?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在研究中,我们的科学家也经常接触到食物关系。为了能简单地表示“谁吃谁或谁被谁吃”的关系,他们会在两种生物之间画上一个箭头,箭头由食物指向捕食者,被吃的是食物,吃食物的是捕食者,以此类推)

问题:草、羚羊、猎豹的食物关系该怎么表示?

(学生回答,补充例子里的食物关系怎么表示)

师:(指着已经书写完成的食物链)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加上了这些箭头,把这些生物连接了成长条,这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食物链。(板书课题)

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要叫食物链吗?现在大家看一段资料,从资料中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多媒体出示食物链概念的说明文字,学生自由阅读)

课件:自然界的生物间总是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作——食物链。

(学生反馈)

小结:假设每一种生物当作一个小环,按照我们的食物关系将有关系的小环扣在一起,最终便会形成一个像链条、链环一样的形状,所以才给它起名为食物链。

(多媒体出现一根链条与椭圆环扣成的食物链相对比)

师:明白了什么是食物链,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与食物链有关的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猜猜我是谁?”

(让四个学生扮演“小草”“毛毛虫”“鸟”和“鹰”四种角色。首先在全班不知情的情况下,只告诉四位学生他们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然后让他们左手牵右手面对大家站成一排,站在右边的同学是左边同学的“食物”,问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师:你们能猜出来吗?怎么猜出来的?给你们2分钟,小组讨论一下吧。

(学生回答,发现错误,全班辨析,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现在清楚每个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子,你们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这条食物链写下来吗?请各组小组长取出你们抽屉里那张实验纸,在上面写出这条食物链。

(练习巩固)

师:我们会书写食物链了。现在来对比一下这些食物链,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共同点)

问题:1.为什么食物链都以植物开头,而不能以动物开头呢?(科学家们习惯这样规定)

2.动物需要吃食物,那植物的食物是什么?(植物是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

小结:我们把像植物这样能够自己生产食物的生物称它为生产者,而动物是不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它们只能通过吃植物或动物为食,像羚羊吃草,或者像猎豹吃羚羊,把这些动物称为消费者。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屏幕上的食物链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多媒体出示例子)

问题:我们的食物链中缺少生产者或者消费者会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解释生物间由于食物链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小结: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结。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稻田里的食物链”。稻田里有多种生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多媒体放映稻田里的多种生物)

师:请同学们动动手,找出图中的生物,它们叫什么?先写下来,然后用画箭头的方法写出你所找到的食物链。小组为单位,最后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又多又正确。

(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1.连线前,认清纸上每一种生物,找到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2.每一种生物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重复出现。3.每写出一条食物链后,确认食物链的完整性,接着立刻用彩笔画箭头将食物链中的生物图片连接起来上”)

(学生小组活动,汇报,老师根据汇报加以完善)

小结:同学们,稻田里的生物之间就有这么多条食物链,那么,自然界多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就更加复杂了,食物链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

问题:这么多的食物链相互交错,你们看像什么?

师:食物链交错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我们把这个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食物网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另一个知识。

二、知识拓展

提问:我们经常会在电视里看到宣传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一条生物链中,某中生物灭绝了,会发生什么事?

(这里列举具体例子:草—>羚羊—>猎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回答)

总结:食物网较食物链的结构复杂,一种生物会成为不同种动物的食物,同一种动物也会吃多种食物,从而提高了食物网中生物的抗灾能力。一种生物灭绝了,以此类生物为食的动物们还能依靠吃其他食物继续存活。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食物网内一种生物灭绝、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缺失好像暂时不会对“下一个链”产生影响,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的能力,并做好记录;

2、认识花的结构及名称,通过“解剖花”一实验,发现花的共同特点,知道如何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3、培养学生观察更多的植物的花,和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能力。

二、重难点

认识花的结构及名称,通过“解剖花”一实验,发现花的共同特点,知道如何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三、活动准备

每小组选一种花(共提供3—4种选择),小镊子,放大镜,托盘,探究记录卡。

四、活动过程

(一)知晓学生的已有概念

(活动流程:了解学生对花的认识———观察示例花的结构)

1、提问:你知道花的结构吗?

2、教师出示一种常见的花(完全花),让学生观察花的特征,并对花的结构进行描述,并思考是从什么特征进行描述的?

(引导:颜色、形状、数量……等)

(二)初步形成概念

(活动流程:引入———讨论“解剖”———认识花的'结构名称)

1、引入“解剖”:你想知道花里的“秘密”吗?

2、小组讨论:如何解剖?

3、尝试解剖:请1—2名学生上台尝试对花进行解剖;

4、认识花(完全花)的结构及名称,简单区分“雄蕊”和“雌蕊”。

(三)探究深化概念

(活动流程:解剖花———发现、对比花的结构)

1、认识提供实验的几种花的名称,问:“是不是这些花的结构都一样呢?”;

2、以“花言花语”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各选一种花,对所选的花进行解剖,并作好记录,填写好实验探究卡;

4、小组汇报,集中交流;

5、对比花的结构,引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再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

(四)拓展、应用概念

(活动流程:说出花的结构名称,归类“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PPT展示各种花的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花;

2、让学生指认花的结构及名称,并归类“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3、德育渗透:“花儿的自白”。

(五)课后活动

课后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设计并建立“档案卡”。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五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以上就是本站范文为大家整理的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