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篇

时间:2024-06-24 05:00:56 作者:皮皮侠 字数:48070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每课教学反思,供大家品鉴。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一、 游戏引路

  一年级小朋友,特别喜欢玩。很多事情,如果你强制性告诉他们要怎么做,小朋友不一定买老师的账,如果换一种方式,以游戏的方式出现,他们也便欢喜不已。

  这个月,我们以学习拼音为主。拼音符号的枯燥,教过的人都会知道,这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尽量化静为动,化枯燥为生动。

  拼音教学的四声,对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便根据四声的样子,编成体操的形式,让小朋友课堂上能动一动,像是在做游戏。每次读到四声,让小朋友起来做一做,他们都很开心。

  像读字母时,我会带领小朋友做猜一猜的游戏,或拍手歌的游戏,或者带拼音字母回家的游戏。

  在拼读教学时,我会让小朋友玩一玩找朋友的游戏。

  总之,课堂力求动静结合,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习拼音,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 表扬带动

  一年级小朋友,估计对他们凶的效果不如对他们赞的来得有效。课堂上还是会一表扬为主,以表扬个别带动全班小朋友去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做好的,我会当众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做好课前准本是很重要的。

  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会得到表扬,认真倾听的,也会得到表扬。如何以表扬个别带动全班呢?比如:

  Bu拼读这个音节时,我出示卡片,问:它是谁,谁能把它带回家?小朋友举手示意,表示几声。他们回答时:我是bu,我能把它带回家。当学生举手表示几声,并读得标准时,我会说:“谢谢你,很热心,很能干,我把bu奖给你。其他小朋友听得很认真,告诉我刚才他把谁领回家?”

  “爱心帮助在继续,它是谁,谁能带它回家?我要把机会给刚才听得特别认真的小朋友。”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学生各种好的习惯在表扬声中,不断地巩固和复现,让小朋友知道怎么做就能得到老师表扬。

  三、 奖励规范

  课堂常规的落实,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刚起步,小朋友的习惯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我们老师,一点点,一天天去规范,去引领。一年级组,除了班级争章之外,我的课堂特意设置了三种卡片,以小卡片去规范小朋友的行为。课前同桌互相帮助,做好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小朋友奖励合作卡。课堂中,发言积极的奖励发言卡,认真倾听的,奖励倾听卡。

  以奖励来规范小朋友的行为,让他们在得卡的过程中,知道课堂应该如何倾听和发言的。

  目前,我的语文课堂上,运用上述三种办法,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有所进步,能慢慢沉潜下来,认真倾听,积极动脑,热爱学习。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比一比》的教学主要是让孩子正确使用量词。在前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对量词教学的渗透,所以学生对“量词”还是比较熟悉的。

  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量词。“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一台饮水机,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扇门,一扇窗户,一个水杯……”孩子们的眼睛快速地搜寻着教室里的事物,然后选择合适的量词再表述出来。特别喜欢孩子认真时的表情,高高地举着稚嫩的小手,看着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发现的眼神,觉得自己都被感染了。

  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自己回家去找找量词,当个量词小专家。第二天检查发现,孩子都把自己找的量词写下来了,并且找得还不少。他们争先恐后地拿来给我看他们的“战利品”,告诉我昨天找量词时的一些趣事。当然,我就一个个给他们封了“量词小专家”。只可惜最近教学进度很快,几乎是每天一课在上,所以没有专门抽出时间来让孩子来汇报一下他们的发现和积累。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及时的反馈与积累很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读课文,边读边思。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在本课阅读教学时,我以此训练点为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边划,动眼、动手、动脑。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地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本课教学中,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主问题展开朗读教学的,学生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避免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研读、品读)最终体会到“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下面是《所见》这首诗的教学反思:

  我在《所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中,我请同学们看“蝉”字。让学生理解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有虫字旁。同时让学生结合《金蝉脱壳》这篇文章,让学生如体会那小牧童想捕蝉时的神态。学生们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兴趣了。

  由于《所见》这首古诗比较浅显,所以我告诉学生们说:“这首古诗给我们讲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谁能试着把它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呢?”

  学生们大都能理解,在围绕“意欲”一词的商讨后,就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的意思快速地讲述了出来。而且发现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后再记忆,学生背诵古诗的劲头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所见》的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第一课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课

  《口耳目》学生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说我们来用数学知识学语文,或者是说来画画、唱首歌等,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吸引过来,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课程和课程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语文这门课程又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和别的课程相联系。比如在认识一到十的数字时,在巩固的时候我就做一个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把得数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比开火车或者指名读好浓多了。

  第三课

  《在家里》作为第一堂课跨越式课例展示,课前我作好充分准备。我认真备课,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我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一、创设情景,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二、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三、学习本课生词,按:图──拼音──汉字的顺序出示。选词说话;认识三个偏旁扌、氵、纟,四、让学生进入跨越式平台。从实施教学的方案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较活跃,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第四课

  《操场上》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开火车、比赛、玩拼字游戏、贴图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习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字。 注意力难以保持是一年级的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教识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把识字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教师的建构主义思想、人本教育理念蕴含其中,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本质特征。

  第五课

  《画》是一篇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教学时,我紧扣画中的内容,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对图中内容熟悉后,我说“山”,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画出来,读一读,并圈出“山”;我说“水”,让学生找相关的诗句,当学生找到“近听水无声”,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水会没有声音呢?从而不断的让学生揭出谜底。在说到意思相反的词时,也许是学生对诗句不够熟悉,我发现学生中能找到3对反义词的同学不多,师生一起探讨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意思相反的词,学生的积极性倒是蛮高,说出了好与坏,高与矮,胖与瘦、美与丑等相对的词语,课堂中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第六课

  《四季》1、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2、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3、这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主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第七课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它主要通过对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江南美丽的风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在学习“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时,我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帮助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读中感悟。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课文,别看这么短的儿歌,有些孩子要读上好几遍才能读通顺。在学生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采取自读、自背,小组内读、背,等多种方式,有很多同学学完课文就会背了,而且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第八课

  《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课认识一个偏旁“草字头”,学会7个生字和会认9个字。在7个生字中,要重点指导读准“青、前、香”的字音。9个认读字要读准“座、哪、房、最、亮、窗”的音,在记字形方面,可以利用熟字,笔画笔顺记字形。1、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让学生指指哪是小学堂。2、让学生观看过去农村破旧房屋、矮窄门、小低窗、房前房后树少草多的录相。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小学堂为什么最漂亮。

  第九课

  《爷爷和小树》 这一课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动画现情境,语言煽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自己比较满意:那就是在让孩子们看动画的时候,我问:这西北风怎样啊?他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呢?你觉得小树怎么样啊?(很可怜),小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你看着一切,你想为小树做些什么呢?当孩子心地里那柔柔的温情被形象的画面,老师的语言撩拨起来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说:别急,有位老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来保护小树了。他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朗读起课文来。后来,又让学生想象说说,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又会怎么说?有了前面的铺垫,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思维格外活跃,语言生动,想象合理又充满着亲情,让人感动。这是一堂情与理交融的课。孩子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人性的教育。文以载道莫过于如此。

  第十课

  《静夜思》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熟背了这首古诗,因此在别的同学朗读时,一部分同学根本不认真看书中的每一个字。当我把书中要求会认的字找出来时,一部分同学却不会读。

  这就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幼儿园先学这些知识,是弊还是利。于是我把这首诗抄到了黑板上,强迫他们在听别人读古诗时,认真看古诗中的字。经过长的培养,我想:他们一定会养成好的听课习惯。

  第十一课

  《小小的船》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认识情感、激活学生认字思维,从而让学生找到识记的方法和乐趣,在乐趣中识记、主动识记。首先,让故事激发兴趣。我在开课时,设计了谜语激趣引入。在开课环节,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开课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他们的兴趣。

  第二,注重识字教学。学生一开始就对课堂产生了浓厚兴趣,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利用设计好了的各种认读识字的形式将知识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首先要学生对本课的认读生字有个初步的认识。例如通过自由朗读、点名朗读、齐读课文等形成学生对生字的音和形有整体的感知。学习生字,我不是一味地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字形,而是预设了几个教学点,“坐”字用猜字谜、反义词(坐对立)来帮助学生释义,学习“弯”字,我演示了偏旁“弓”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记形。巩固生字环节,我用了游戏“摘星星”,学生兴趣浓厚,效果非常明显。

  第三,练习想象说话。在本课教学中,我还不失机会地积极开扩学生的想象空间。我设计的“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弯弯的事物有那些”、“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想象“你坐到月亮上,会看见什么?”让孩子积极投入了想象和思考,并鼓励他们踊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十二课

  《阳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怎样让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呢 我设计的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想象,比较,做动作等方式,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阳光的真正美好与宝贵.教学中紧紧围绕阳光给大地及人们带来的美丽与欢乐,来表现阳光的宝贵,学生理解起来浅显易懂.又通过搜集的课前资料,去了解阳光的一些课外知识,即帮助理解了课文,又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节课下来,整体来说效果还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识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导写字过程中时间有些紧张,在理解重点词时,引导得不够到位,以至学生没法领会,回答不到点子上,最后忍不住自己讲出来了,以后,我会吸取经验,多请教老教师,讨教些好的经验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更上一层楼.

  第十三棵

  《影子》1、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

  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第十四课

  《比尾巴》开始上课,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六个小动物,让孩子们当裁判来评评动物们的尾巴,同时也让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走进他们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们跃跃欲试,很快能猜出来,这样的情境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学好这些生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样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比如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生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

  儿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前就会背了,为此,在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同时注意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边读边表演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指导朗读时,有些乱,层次性不够强,没有落到实处。二是课后拓展部分,从课堂实效性来说,花的时间较长,意义不大,我经过反思觉得安排背诵会更有效。

  第十五课

  《比一比》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低年级的识字、韵文教学也是首先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然后围绕识字的重点确定教法、学法。在“比中学,学中比”,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这学期我自己也感觉课堂上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课后,我强烈地感觉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那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

  第十六课

  《自选商场》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何说完整话的渗透与指导。而且效果不错,表面看没有什么缺憾。但是当课后学校领导进行监控时我才发现,自己在课上只注意了对学生顺向思维的训练。因此,当问到什么是日用品时,学生就不会顺着这样的问题说完整话了。可见缺少逆向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训练直来直去地说话。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比较

  大,教师向什么方向引导,学生就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成为拓宽学生思路的指引者,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完整性,善于听学生说话,时刻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训练,确实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十七课

  《菜园里》这篇课文有十几个要求认的生字,我想方设法让所学生字和学生多见面,先是让孩子看蔬菜图片(图片上有蔬菜名称和拼音)说说你认识的蔬菜宝宝名称,再让会认的小朋友带大家认读,这是第一次和生字宝宝见面。再是让同桌借助拼音读蔬菜名称,再开火车认读蔬菜宝宝名称。认读后去了拼音再认,再从这些蔬菜名称中出示生字,让孩子互相交流记忆方法。然后是学生齐读,集体交流识字方法,孩子用加一加减一减,记笔画等办法来说自己的认字法。接着请同学们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次与生字词见面后,很自然地记住了,教学效果较好。如此生字教学体现层次性,遵从一年级学生识字的特点,“认得快,忘得快。”这么有层次有梯队,通过反复训练,扎实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意识学生对生字的认记一定能得到巩固。

  第十八课

  《日月明》这一课将多个会意字,串编成了一篇小韵文,这么多个会意字,学生们会理解并记忆吗?

  我带着自己画的简笔画走进课堂,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那‘明’就更亮了。”在学习“鲜”的时候,学生说:“‘鱼’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鱼、羊’在一起就更好吃了。”“灭”字学生会说:“‘火’上盖床被子就灭火了。”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要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野,寻找解决办法后,再回到课堂。因而,我也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了,我还应该加强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以满足教学需要。

  第十九课

  《我多想去看看》一,本课注意了让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们想去哪里看??看什么?天山什么意思。这样从学生问题出发,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吸引了学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由于本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说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说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

  有了好的课文,一些训练,一些感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将要过去,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一学期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一年级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注重人的发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知识的目的在于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对以往没用的内容进行删除,所学的全是对以后步入社会有所帮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场景自然就很多,内容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

  2、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这是因为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地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雨铃铛》是北师大版本小学语文第二册以“雨”为主题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清新自然又充满儿童情趣的诗歌。诗歌找写了春雨“沙沙响”的声音和滴滴雨珠似“串串小铃铛”,这些挂在屋檐上的“雨铃铛”使作者想起了那美丽的铃铛,似乎正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上本课时时值春雨绵绵的季节,孩子们不久前才见过春雨,因此这个时候教学本课孩子们更有切身的感受。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孩子们自己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在随文识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读为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把教学设计为五个部分:实物激趣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品读诗句、感情朗读并背诵、书写生字几个环节。一节课下来,我自己收获了很多,下面是我上完本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课前、课堂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年级的小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做细。课前,我提醒学生进行课前准备:书和翻开的田字格本子放到桌子的左上角。听别人读课文和自己读课文时,要用左手压着书、右手指着听或者读;初读课文时提醒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用我们学过的三种方法:问老师同学、拼拼音、查认字表来解决、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要重复老师的问题前半句,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教学中随时渗透习惯的养成。

  二、注重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先利用教师范读让学生听准每个字音,检查自己在预习时是否这样朗读、学生自读时要求他们做到不添字、不丢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最后,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做带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比如感情朗读“沙沙响”时,我先让学生看春雨的画面并倾听春雨的声音,接着让学想象这样的春雨像什么?有些孩子回答到春雨像细细的头发丝,有的孩子回答春雨像牛毛,接着我再让孩子再听雨声,让他们想象春雨的声音像什么?接着再来想象画面并读读这些对应的字词,孩子们体会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自己就读出了春雨的轻、细、柔。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配着音乐有感情朗读直到背诵。

  三、注重学生想象思维的激发。

  在教学本课当中,我除了引导学生春雨像什么?春雨的声音像什么以外,在学习最后一句话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绵绵的春雨除了招呼小燕子,还在招呼谁?我鼓励他们学着诗歌的句式自己仿照说一说,有的学生说:春雨在招呼小青蛙,快快捉害虫;春雨在招呼小蜜蜂,快快出来采花蜜;春雨在招呼小鸟儿,快快出来唱新歌;春雨在招呼小白兔,快快出来吃萝卜……学生在自编儿歌中展开想象的超脱,童真在想象与交流中得到个性化的展现,当然,孩子们春天的喜爱之情便更加深厚。在创编诗歌的过程中,他们独特的奇思妙想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上完本课我不禁感慨:只有善于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四、注重随文识字以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低估的教学生点是识字教学,北师大教材很大的特点就是学生需要会认会写的字很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降低识字的难度,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听铃铛的声音引出“铃铛”,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两个字的读音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自己提醒大家这两个字都是后鼻音,并且第二个字是轻声。接下来我让学生摸一摸铃铛是用什么来做的,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铃铛两个字的偏旁是金字旁,金字旁的字都有金属有关。在教学房檐时,我让学生联系插图指出房檐在什么地方,由于图文并茂,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字形和读音;在教学“串”字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字形,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这个字很像她吃的羊肉串,这两个口字就像是两块羊肉,而中间这一竖就像是穿羊肉的竹签。孩子听了这样的分析,都会心的笑了,在笑声中大家很容易记住了这个字。在学习“招呼”时,我让孩子们带上动作给小燕子打招呼,然后引导他们自己发现:招呼既要用手,又要用嘴巴,所以“招”字有提手旁,“呼”字有口字旁。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一次巩固孩子们识字。我把本课的生字生写在事无做好的铃铛图后面,把铃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摘铃铛识字,哈哈,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可是空前的高涨。最后,我还安排学生写带有提手旁的两个字,“招”和“挂”,把写字落到了实处。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对自己和学生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我找到的雨声实际不是春雨的声音,比春雨的声音要大,有点有符合诗文中“沙沙沙”的说法,这有些阻碍学生对春雨的直观感受;本节课还可以继续拓展:除了让学生说春雨的声音像什么以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对雷雨、阵雨等雨的感受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争取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收获,继续反思,不断总结,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以小见大,从搭积木出发,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其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课文内容很好理解,关键是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悟课文内涵。

  首先,扫清字词障碍,为学文做铺垫。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仍是本课重点。学生先初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圈出本课生字、生词,先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然后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中加深印象。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品味文本内涵。

  在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平平搭了几间房?”“四间。”“这四间房都给谁住?”“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还有一间给谁住呢?”“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哪些人没有房子住?”“孤寡老人”、“流浪汉”、“没有父母的孩子”、“灾区的人”……“从这里你觉得平平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有爱心的孩子。”“是呀,平平不仅爱家人,还爱其他人,如果平平现在又搭了许多房子,你说他会让哪些人来住呢?”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春笋》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图片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浅褐色的外皮……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语训练发挥想象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孩子的语言贴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三、动静结合、激发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不足之处:1、本次教学以读为主,只照顾了中间的学生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布置作业照顾差异外,在备课时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也应该将差异考虑进去。2、指导书写,写字时间不够充分。由于在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严格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字书写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本教学设计着力让学生参与读、想、做、演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课文,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1、用吸引人的声音将学生领入课堂。六七岁还是一个以玩为主的年龄,怎样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变换多样的声音中我带领孩子们进入深入学习、得到了他们的全力配合。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多的知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本设计重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了篇章结构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创新重组。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俗话说,不写教学反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那教学反思应该从哪写起呢?快点收好这份模板吧。

  1.准确把握拼音教学的目标

  本课教学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能正确认读XXX,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能正确拼读XXX和韵母组成的音节,学习拼读方法”,这样符合统编版教材对拼音教学的要求。

  2.充分发挥课文的插图功能

  课文插图中藏着许多拼音学习的元素,教师充分利用插图,巧妙的引出XXX的音和形,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掌握字母的发音和形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拼音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插图,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字母和音节;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的事物建立字母音与形的联系,记住字母形状;利用插图,创编儿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3.在趣味活动中学习拼音

  一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通过编儿歌、做动作、玩游戏等儿童喜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练读的同时,知识已熟记于心。并强调了拼音的实用价值,如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拼音的价值和意义。

  4.适当拓展,提升能力

  拼读音节,特别是练习拼读音节的时候,适当补充一些与音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枯燥的音节拼读与实际熟悉的事物、熟悉的词语练习起来。教师还可以自己创编儿歌、字母顺口溜,或者利用《教师用书》上的儿歌等,把拼音教学的合理资源加以运用,以此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采取学生能理解、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拼音教学,减少拼音专业术语的教学,降低教学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ɡkh》是汉语拼音教学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生通过学前教育,已对汉语拼音有所掌握,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也对如何学习拼音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大胆地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效果:所以在第二课时学习认字的环节中,我就改变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采用游戏“摘果子”。方法很简单,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再在上面画几个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写在果子里,让学生来拼读,读对了,这个果子就被摘走了。为了加强学生的兴趣,我还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果子上面。这样一来,学生可来劲了,都想摘到果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等到学生音节拼读得熟练了以后,我再出示字型,让音节和字一一对应。然后去掉音节,让学生看着字型来叫出果子的名字。这样从音——音形结合——形,学生几个回合下来掌握的情况就比较好。当然在“摘果子”的游戏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游戏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但是没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却似乎表现得不高兴,有几个甚至拍打桌子。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即使你没有被请到发言,你也要礼貌、文明地听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发言。

  二、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在具体情景中学习。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那么他会投入更多的注意,从而使课堂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此外,孩子年龄小,识记一系列的知识比较难,可如果把这一系列的知识放到一个小故事或是具体情境中,会极大降低记忆难度。在收看《最强大脑》节目时,发现很多选手也是靠这种情境式记忆方法来进行记忆的。正因如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到拼音王国小溪边去游览的情境,并将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贯穿于这一情境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借助情境帮助他们记忆一系列的知识内容。

  2、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多元识记。一年级孩子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最大程度调动孩子的感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此本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首先通过孩子所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名称知道ɡkh的读音,再借助趣味儿歌或熟悉的词语的发音帮助记忆,接下来利用各种方式多元识记字母的形。孩子们想到的办法很多,如借助图片、编儿歌、用身体表示等方法。当然,对孩子们来说,她们更热衷于用身体部位来帮助识记,特别是林可欣和马梓皓,更是让课堂更加精彩。在识记h的字形时,林可欣提出要找马梓皓与她合作完成,马梓皓表示h的一竖,但她却安排马梓皓站在了她的左边。对林可欣与马梓皓来说,是应该这样,可马梓皓一下子反应过来,对于面对面的同学们来说,是反的,于是提出建议,要和林可欣换位置。一个小小的课堂生成,却让我深深感触到:不能小看孩子!

  三、不足之处:在本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模式开始失去新鲜感了,自我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一个方法用久了会让学生感觉“疲劳感”,没有新意。

  四、改进措施: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取一些能调动全班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