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矛盾,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概念的辨析。
如在课的导入时,利用“分月饼”游戏,制造了“半个”月饼没办法拍掌的障碍,半个该用什么数表示呢?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需求。带着这个需求,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又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时,有一个同学出现了错误,(斜着折,没有平均分),我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评价,而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更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再如:教学1/4时,当学生出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分法,涂色的那一份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2、重视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几分之一”。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自己探究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给的。如在教学1/2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形成对“1/2”正确的认识,自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在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概念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如课的导入,从中秋节引出“分月饼”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
在运用新知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材主题图和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分数。由于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主动与同学交流。在汇报时,学生一个个争着说,形成了一个高潮。在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表现非常好,找了很多,把这节课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甚至有的学生把概念进行了拓展,如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有7张椅子,每张椅子是其中的1/7”。如果学生不是对分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他能发现这个吗?
4、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
教学1/2时,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验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分数概念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而在后面的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用学习1/2的方法自己去探究,类推出其他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等数学方法,逐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完整、正确表述“几分之一”含义时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语言表达的完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完整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2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杨尚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现实情境,根据4只小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是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里是每份1个桃的情况,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1/4”来表示。“想一想”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初步体会到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刚才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块”突破到 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的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准备】水彩笔一支、桃子图片4个、12根小棒。【教师准备】班班通设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桃子图片4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班班通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游吗?今天,猴爸爸也带着4只小猴和好吃的桃子上山游玩来了,瞧,他们正在吃桃呢!只有一个桃怎么分才公平呢?(板书:平均分)你知道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的几分之几吗?(板书:1/4)
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导入: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勾起回忆,感知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埋下伏笔,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1、认识一些物体的1/4。
谈话:小猴们吃了1/4个桃,越吃越想吃,眼睛都盯着猴妈妈的盒子,还要吃。你们猜:猴妈妈肯定会把盒子里的桃子怎么分??每只小猴可以分到的一份桃子,是这盒桃子的几分之几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好吗?
提问:看来,盒子还没有打开,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小猴可以分到这盒桃子的1/4了。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汇报:因为把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袋桃子的1/4。课件出示:盒子里有4个桃子,每个小猴子分到这4个桃的几分之几,是几个桃子呢?
请同桌两个同学用学具桃子图片,分一分,数一数。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班班通插入课件演示:刚才分桃的情况。】
教师小结:原来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也可以用1/4表示。1/4这个分数中的分母“4”表示什么意思?分子“1”表示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也可以表示1个物体。】
2、认识一些物体的1/2。
谈话:吃完桃子小猴们出去玩了,猴妈妈又拿出了4个桃子和猴爸爸平分着吃,那每只猴子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如果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可以分到几个桃?】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用学具挑子图片分一分,数一数,然后同桌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组织讨论:分数的分母“2”在这里表示什么?是2个桃还是平均分成了2份?
仔细观察一下刚才两次将这些桃平均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讨论,交流。小结:把4个桃子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可以是多个物体。】
3、认识一些物体的1/4。
谈话:前面我们把4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如果,猴妈妈采回的盒子里有8个桃。将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盒子里有12个桃,那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盒子里的桃再多些,将这篮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
仔细观察一下刚才两次将这些桃平均分的过程,你又有什么发现?讨论,交流。小结:它们桃子的个数不同,但是,我们只要将这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它们平均分成的份数一样,用来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也相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班班通和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个都占整体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点上的跨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台阶,让他们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而抽象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有关。】
三、小组合作,内化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桃,得到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分一分,得到你喜欢的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呢?
学生动手操作,将12根小棒平均分,小组合作记录所得的分数,思考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呢? 教师巡视并进行辅导。
谈话:同学们,刚才通过小组合作得到这些不同的分数,你觉得分数的分母与什么有关?分子1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分母就是指平均分成了几份,而分子1是指其中的一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学生齐读一遍)
如果说以前我们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的话,今天我们平均分的对象和以往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的分数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应用巩固,拓展延伸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特别出色,对分数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
1、填一填。
【班班通电子白板出示教材“想想做做”第1、2两题。】
第1题,学生完成后,指名口答,选择两个填空,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第2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提问:同样是12个小正方体,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左边是四分之一,而右边是三分之一呢?
2、涂一涂。【班班通电子白板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提示:先分一分,再涂一涂,集体点评。讨论图片:这样分对吗?这样涂对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比较,讨论,加上我的概括归纳,学生能更好地感知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形成清晰的表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不管每份是多少个,每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分数知识,在生活中找一找,用“谁是谁的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吗?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六、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的一次新的认知,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但是由于受以往学习经验的影响,学生往往很少会主动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并认识这些整体,我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和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会,对一些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有了自己的认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还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对比感知“为什么同样是1/2,分得的结果却相差这么多?”,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到所分物体的不同,再引导学生谈谈“这些整体还可以是那些物体?”,应该始终围绕体验认识“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整体”进行教学,将“整体”观念贯穿课堂始末。
本节课学习中,认识 “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整体”是一个重点,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受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为了排除这些物体个数所带来的干扰,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班班通多媒体辅助,突出了这个重点。比如,在学生极易出错的把1/2理解成2/4的地方,利用班班通电子白板适时插入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将桃子全部以色块挡住,让学生看不见这些桃子,学生所看到只是被平均分成两份的色块,为学生有效地避免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所以,合理的运用班班通设备,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3
《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反思
何毅波
《认识几分之一》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本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精心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基石。
在本课中我就力求在选材上体现生活性、简单性、实用性、挑战性。在课的一开始,创设郊游中简单的分食品的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从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2瓶水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块蛋糕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初步感受从自然数到分数产生的价值和意义。课中让学生动手创作几分之一,在亲身经历中建构几分之一的概念,课末找生活中的分数。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数到认识数学中的数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数学建模的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我将“分蛋糕”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素材,也隐含了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几分之一的丰富表象。在认识1/2后让学生折1/2,体会1/2不一样大小,原来是与所分的原来图形的大小有关,再在辨析中自然认识1/4,是平均分成4份吗?用眼睛看行吗?学生说折一折,老师折了,行吗?学生说再折一次,每份是1/4。再动手创作几分之一,理解了几分之一的意义。到课末找生活中分数,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与课前相比应该是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些表面、肤浅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大检阅,又是新知识生成点,让学生经历再一次的深刻体验。
2、自主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数学”、“听数学”,更要“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将活动引入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认识过程。在本堂课中,无论是分蛋糕、折纸、创作几分之一,阅读课本等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如在创作几分之一的活动中,学生是很自然、主动地把自己所想到的分数表示出来,而其中就已蕴涵了他们对几分之一个性化的理解与诠释。开放的空间,自主的展示,使他们学得轻松,思维、行为、情感都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充分的体验了促进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重要作用。
3.在教学重点处、关键处、突破难点处,应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既直观又形象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平时教学让学生说完整的话,如上课开始的分苹果的问题可以用语言完整的叙述,可是到完整地说分数1/2的意义时没有说完整,说明学生对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不透切。我代替学生说的多了一点,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述说理解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2、动手操作时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不充分,如折1/2,我展示圆形、长方形的,其他形状的没有展示。如折1/4,我只展示了长方形的其中四种情况,其他图形的折法没有挖掘,创造一个几分之一的环节,像1/
5、1/
57、1/122等等都没来得及展示,挑了1/57进行说明,让学生感知了分数还有简便的作用。
3、动手操作充分,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比较欠缺。如创造一个分数后,应该让学生之间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