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土地的誓言》教案6篇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供大家参阅。
《土地的誓言》教案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学习要点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谰语 ( )亘古( )
蚱蜢( ) 镐头( ) 污秽( )
2、给下面形似字注音组词
浆 碾 狐 垄
桨 辗 孤 龚
二、解释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标直:笔直。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三、学习本文内容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梁、马群、黑土地等物产体会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情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觉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问题探索。
1、了解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待等)和写作风格。
2、土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证。请同学们以'土地'为题材,也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
中考解析
(山东省滨州市)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萧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面一段文字,根据句意和语气,需要有5处停顿,请用'/'划出(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 山 有 小 口 仿 佛 若 有 光 便 舍 船 从 口 入。
2.下列句中“属”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3.下列句中“之”与'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永之人争奔走焉。
4.(甲)文中描写桃花源内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为何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试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出自(甲)(乙)两段文字中的两个成语。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读准句中停顿。一般来说,应该依据句子的内部结构来掌握句中的朗读停顿。因此,正确理解句意是恰当的划分句中停顿的前提。此句的正确朗读应该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答案为B项。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与B项'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的'属'都是'一类'的含义。A项'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同'嘱';C项'神情与苏黄不属'中的.'属'是'联系'的意思;D项'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中的'属'是'管'的含义。可见要正确理解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
3.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分析。答案为C项。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与C项'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之'都是代词,代'这件事'。A项'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与D项'永之人争奔走焉'中的'之'都是助词,译为'的'。B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中的'之'可以译为'这'。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甲)文中描写桃花源内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乙)文之所以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5.本题考查对选文中重要语句的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意思对即可。
6.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出自(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成语有: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政通人和、浩浩汤汤、气象万千。
《土地的誓言》教后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两年前初读时它就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
我急于想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这种感情,于是按照参考书上的建议,我把朗读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第一节上课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散读、抽读等各种形式。几遍读下来,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仍然停留在思乡之情上,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节课下来,我教给了学生什么,仅仅是朗读吗?即便是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
这时我又重新反思学校的“读、议、讲、练”模式,我是否真正把这种模式的精神吃透了?
因为初四的新课已上完,突然用初一的学生特别不放心,所以这种畏惧使我不敢放手,导致了第一节课的失败,好在我及时地作了补救,我让学生写出了上课的体会,以及对课文还存有的疑问之处。
纸条收上来一看,我不禁汗颜,我简直是扼杀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我整理了四页出来,有很多问题特别有深度,比如他们问:为什么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为什么不叫《誓言》,为什么不叫《故乡的誓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要用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他们又问:“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她”,为什么离开了,思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他们还问,“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是什么意思?“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是什么意思?“草原的儿子”又指谁?“欢笑”怎会被“埋葬”?感情怎么会“泛滥”……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撞击着我的心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备课之初,校长让我多学学魏书生,让我敢于放手。其实就是让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却一意孤行,走了许多弯路。
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研读,解决了哪怕是一个问题,那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强烈碰撞出来的灿烂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堂课的设计,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有学生对于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见解。
“读、议、讲、练”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底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深入学习、认真反思的机会,我将沿着“读、议、讲、练”这条路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七里中学的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土地的誓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一起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土地的誓言》句子赏析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土地的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蕴含的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预习导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及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1.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几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特定气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师生同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4.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五、拓展延伸,总结存储
1、美文推荐,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
2、总结存储: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知识链接:
一、端木蕻[hóng]良(1912.9.25——1996.10.5)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二、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土地的誓言》教案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4.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
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chi4) 嗥鸣(hao2) 斑斓(1an2) 怪诞(dan4)
亘古(gen1) 默挈(qi4) 田垄(long3) 蚱蜢(zha4 meng3)
污秽(hui4) 谰语(1an2) 辗(zhan3) 辘(lu4)
镐(g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2.导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正课
1.正确流畅,饱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体齐读,或配乐朗读、表情朗读。
2.质疑: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质疑: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讨论并归纳: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4.质疑:P60第二行。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5.质疑: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讨论并归纳:具体(略)。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质疑: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7.质疑: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
《土地的誓言》教案5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
教法:
点拨法、情感感染法、谈话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 素材准备
1、 交待主题:围绕“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主题来收集相关资料
2、 活动布置:
教师准备:影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像、东北的相关相片
学生准备:作者相关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国破家亡的事例;美国“九一一”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 教学过程:
(一) 屏气凝神听誓言
学生交流准备的素材,教师出示媒体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对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之后让学生谈初步感受,教师激情过渡----------听誓言:
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同时提出要求:
a整理字词积累卡;
b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作者对着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二) 酣畅淋漓品誓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
(1)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东北的了解,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1) 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和句子
(2) 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3) 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师适时点拨,并提出学生未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文章开始用“关东大地”,后来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三) 声情并茂读誓言
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朗读磁带总结朗读提示,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感情、停顿”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选择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
(1) 学生朗读体验
(2)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断句进行朗读指导。
(四) 荡气回肠宣誓言
在学生激情朗读后,师与生面对面会谈:
(1) 作者对土地持一种什么态度、情怀?
(2) 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作者,请用一举富于激情的话表示对心中热土、对祖国的情怀
(3) 从本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土地深刻的眷恋,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文坛上不乏许多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章篇,同学们的资料库中还有那些名家名篇------
结合以上的交流,让学生用文字,宣传广告等多种形式对祖国庄严宣誓-------
《土地的誓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作文《我爱家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