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践行群众路线案例

时间:2024-08-10 01:00:21 作者:老王 字数:5722字

身边践行群众路线案例

  爱心+ 耐心=希望
  
  ——身边践行群众路线案例
  
  金东区多湖小学   李祝飞
  
  联通公司有句经典的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我做了二十几年的班主任,感受最深、领悟最深的就是用心与学生交流,让沟通从“心”开始,才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尊敬之情,从而让学生信任老师,乐于接受老师。
  
  同时,也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对自己的学生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技巧。只有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
  
  一、爱心
  
  我班有一个小女孩,8岁,开学初期,小楼的入学情绪正常,只是发现动作慢,接受能力较慢。大概过了一个月后,发现妈妈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孩子就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不停地哭闹。我就好好的劝说,还找一些孩子爱吃的、好玩的哄她。可是她还是经常反复,甚至发展到每天早上上学不肯进校门,不停哭闹。我每天都耐心地到校门口接孩子。慢慢地我发现,只要她的妈妈离开学校,我把她牵到位置上,她就不再哭闹了。到了第二天,孩子到学校后又是一番生离死别。父母对孩子也用了各种方法劝说,有时哭得厉害了还会打孩子,我看了又连忙去劝说,可是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并且感觉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后来,我和孩子的奶奶谈话中了解到:孩子从小一直由奶奶带大,爸爸和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地做生意,特别是妈妈还曾患有癌症。因此,对孩子非常宠爱,也很保护,只求孩子健康平安。最近妈妈刚回家,孩子对妈妈很依赖。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就用不来接孩子来威胁孩子停止哭闹。我想:孩子听了以后心里肯定更加不安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对孩子会产生心理障碍。
  
  于是,我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小楼的父母进行调整,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并进行行为强化法。鼓励孩子在上学不哭闹的时候,我就给予奖励,如一颗五角星,孩子爱吃的小零食等,同时也争取得到孩子父母的帮助。现在,孩子已经不再哭闹了,看着孩子自己背着书包进教室,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其实,爱,就一个字很简单,但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爱才是适宜的,这就是艺术了。当然,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爱只是个前提。我知道,要做最好的老师,不仅要具备爱学生的心,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教育技巧,要具备高超的教育技巧,必须苦干,巧干。
  
  二、 耐心
  
  上学期我们班新转来一位学生,对于进入二年级的学生该有的识字量,拼音,书写能力,他没有一点基础。于是,我马上联系他父母像他这种情况应该请一对一的老师帮他补课。在学校,我也从一年级的拼音开始补。可是我发现留他补课,他就一个劲儿地流泪,看他反应这么大,我只好让他先适应这里的学习环境。学习方面只好放慢脚步,不再留下来补课。(www.fwsir.com)课后,因为他的拼音太差了,我帮他做了拼音的四声卡片让他带回家学,可是效果不太理想。于是,我就请班里读书好的同学利用空余时间教他读拼音。我还根据他的特殊情况给他安排一个学习好的同学跟他坐,不懂方便随时教。通过同学的帮助,课堂练习中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错的能及时订正。
  
  在期中考试中,我发现他一道题目都不会做,一问,他连题目都看不懂,这些题目从来没做过。那时我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抱怨于事无补,于是我马上联系家长,把学校发的这套试卷复印三份,两份留家里做,一份给我。我希望在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让他每天能进步一点。
  
  到了十一月,我看他已经慢慢地融入到这个班集体,我让他留下来补课,他也不再哭鼻子,有时我没有提醒留下来补课,他也能坐在位置上等我。看着他那份想学好的心,我的心里感到暖暖的。我想:这孩子其实蛮懂事的,肯定会慢慢地好起来。
  
  现在,我把考过的试卷再给他做,他有好些题目都能做了,听写也好多了(拼音还是不会,不知道能不能补上,和班里的孩子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还是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拥有爱心和耐心,因为,你的付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我们的爱心和耐心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无愧于老师身份的。热爱本职工作,劳而无怨,苦中作乐,保持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用爱心和耐心,去创造高质量的工作,给我们每一个孩子带去希望。

【身边践行群众路线案例】相关文章:

组工干部如何践行群众路线08-24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汇报08-24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08-24

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08-24

践行群众路线心得体会(精选15篇)12-03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先进集体事迹材料08-24

群众路线征文08-24

群众路线调研报告08-24

群众路线标语口号08-24

教师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演讲稿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