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共5篇

时间:2024-10-10 03:59:47 作者:皮皮侠 字数:22686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共5篇(奥运精神与企业精神),供大家赏析。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共1

  提到用人,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德”字,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做人讲德是一个永恒的道理,从上个世纪的“又红又专”, 到如今的“德才兼备”用人观,足以说明,社会发展需要德。

  德是怎样行成的呢?德的行成主要是从二个方面而来,一是天生的有德之人,有的人生来就很本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不干伤天害理的事儿,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损人利已,打死他也不说会说假干坏事;二是后天教养行成的有德之人,因长期受家庭的影响,见家长尊老敬幼,乐于助人做善事,时间长了,也就潜移默化,在家人的影响下,心变好了,人也善了,当然,也有社会和单位的教育培养,懂得了做人就要做好人,做人就要做品德高尚的人,可见,德也是会教化的,好的环境、好的氛围是造化德的重要因素。

  从德的行成来看,可以说,德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学习教育养成的。不过,这世上也有天生无德的小人,本性不改,一肚子坏水,损人利已,心狠毒辣,生就一副坏德性。德的培养和养成比学习知识提高业务技能要难得多,因为学习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没有疑惑的,谁都知道这年头,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只有上了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用,这个道理谁都懂,且大多都在积极践行,只是有少数人智商不高,或贪玩本性学不进而已,只好打了退堂鼓。而对道德的认同就不同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是有非议的.。首先,不少人压根儿就不认同道德二字,有人说:“道德”能值几个钱,能当饭吃么?其次,现实中做老实人吃亏,滑头人吃香的现象还时处可见;再次,品德虽说也是资本,但还是不如学业务技能来得快,打道德这张品牌实在是太难。正是这般,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当下,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不少人自然选择了一条快捷之道,这就是“先做事,后做人。”

  不重德字,是受社会现实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的干部提拔过多、过快就是重要方面,每年除了正常提拔干部外,还有突出性提拔,据载,每年有20至30万贪官落马,自然倒了多少官就要提拔多少;再则,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对官员的问责制,只要单位出现了事故,就会有人离职和降职,每年问责下台的也不是小数字;再则,地方和单位改革也会提拔不少官,有句话说得好,改革,就是提干。某地方改革,提拔了大量的干部,有人笑话称:“会说中国话的人都提了。”

  众所周知,我们这个国度里提干,用人是以德为先,由于干部提得多、过快,只能是矮子里面拔长子,哪管有德无德呢?急需用人,难免会乱点鸳鸯谱,使无德之人得以重用,正是这样,有人认为,德不德无所谓,不是无德的人也提拔了么?这确实也是一种导向,成为某种现实。

  可见,选拔德的干部关键是要成熟一个提拔一个,德字要成为一个硬性标准,就像说发展党员那样,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提拔也是如此。可提拔过多,等米下锅,只好将德字放在一边。

  坚持德才兼备,就要形成一个重德的好环境,一是让真正德才兼备的得到提拔,有才无德的不以提拔;二是大力营造养德的环境,无论是提拔上还是在经济待遇上都不能让奉献者和老实人吃亏,有了这样的环境,讲德的人就会多起来,社会风气也会好起来,先做人,后做事就成为时尚。品德是一种资本,当像拿文凭一样重视,若如此,就会是另一番情景。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共2

  让企业精神标语成为企业内部的真正精神

  对企业而言,建设的不只是标语口号,要想使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力量,它需要设计,也需要持续保养,两者缺一不可。

  企业精神要精心“提炼”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由内而外透露出来的一种气质、面貌,它横贯于企业所有的子公司、分公司及职能部门,又渗透到了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同属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在规范组织行为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要对企业精神做精心提炼,并以标语或口号的形式呈现在企业最显赫的位置以向全体员工昭示,使它成为指导企业发展、整合员工作风的思想利器。

  但至今,我们相当多的企业对提炼企业精神仍过于草率。就如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郭为在央视的一期《对话》节目中曾即兴谈到的:“中国很多企业都在谈自己的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企业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就写出来的那么几条,(biaoyu.org)然后要求员工背下来。”其实,提炼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企业精神,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紧扣企业实际

  包括对企业的'发展历史、现实状况、技术水平、规模大小做充分的评估。

  2.符合企业发展方向

  在提炼企业精神时,不是撰写一份过去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报告,不仅要考虑过去,面对现实,更要展望未来,要与公司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紧密结合。这时,企业的发展战略、产业特色、行业定位等都要在充分的考量之中。如:北方某钢铁企业原来以钢铁生产和销售为主业,“苦练内功,增收节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而现在,该公司正在放弃钢铁业务,逐渐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原有提法显然就不尽合适了。

  3.易于理解和接受

  企业精神标语口号是为公司设计的,但归根结底是为员工设计的。如果他们不理解、不接受,即便是背得再熟、喊得再响,企业精神也永远只是一句挂在墙上的标语。

  4.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要使企业精神标语口号容易记忆、便于推行、易于传颂,以便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来提升企业的形象与价值。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共3

  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精神作文250字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坚守的原则。现在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同时,要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自觉塑造廉洁人品,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粒米,“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浪费成风,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就没了希望。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看到在滴水的龙头应立即关上,在家里,洗菜水可以拖地,洗脸洗衣服的水可以冲厕所;人离开要随手关灯;一个学期下来未用完的本子可以装订起来作为草稿本;不乱丢粮食;不乱买东西,穿衣不讲名牌;铅笔可以用到短得不能再用为止等等,都是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精神,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共4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张伟雄

  1.阅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阅读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其实,广义的阅读,远远不止是这些,它包括上网、看电影、旅游等等。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思维发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的理解是:一切通过眼睛观察获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阅读”。

“半亩方螗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首千古传诵的《观书有感》,作为一名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这么早就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断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可见,阅读是一个人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会阅读的人才能学会学习,才能不断补充知识,获得新知,从而推陈出新,有所创新,社会、科技才会取得不断地进步。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读者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2.三年级是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的关键期

  2.1作文刚起步,亟需词汇量的增加

  新课程标准中,尤其重视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培养、形成和保持。小学第一学段目标,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个学段学生刚刚接触文化知识,首先就应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过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那么学生升入三年级,步入第二学段的初始阶段,更应该延续第一学段的良好习惯.以我班三(1)班的学生为例,我接手这个班时,全班的阅读兴趣不浓,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会主动阅读。即使班上的图书角有两百多本图书,也是无人问津,如同摆设。

  2.2思维开始转型,抽象复杂的思维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字信息

  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现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

  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知道,一二年级的学生“具体运算阶段”,其标志是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教学论文 )其思维认知水平将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的学生不再将思维局限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因此,三年级的学生,大脑思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接受更多文字信息的水平。

  2.3学生学习动机中,多了一份阅读需要

  学生进入三年级,很多低年级的习惯已经不再适应其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自主的因素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学生不再是在低年级时的被动学习,更多地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学生对接触到的世界有了更加强烈的欲望去了解、去探索。他们开始摆脱接受式的知识灌输,逐渐走上摄入式的主动学习。

  三年级的语文学习,这种现象就尤其明显。因为经过低年级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所以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条件,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本钱”o当他们的动机中多了一份阅读的需要,他们的阅读将进入更加积极的状态。因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当阅读需要推动学生去阅读,并把阅读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激发人们进行这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这种阅读需要即表现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措施

  3.1抓好早午读前,宝贵的读书时间

  官井头小学的作息时间能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小学生通常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中午通常不休息。学校早上开放的时间是7:05am,中午13:30pm也已经开始允许学生进入学校。而此时离规定的早午读时间早了半个多小时,那么如何处理好这段时间的安排呢?

  于是,经过权衡,与其让学生在这段时间放任自由,倒不如让学生在这段时间有所收获。把这段早午读前的半个小时转变为宝贵的读书时间。这学期初,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要养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的习惯,基本上每天都在灌输“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并且还采用了积极的强制措施,由班长带头并负责监督。开学初的两游。基于这个原因,我每周利用语文兴趣活动课,组织学生前往图书馆阅读,学生来到图书馆后,利用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挑选好自己喜欢的图书,开始阅读。每逢这节课,同学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从他们灿烂的笑容当中我看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通过阅读课的训练,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的时间,但是学生阅读的纪律却产生了明显的好转,比如:阅读时应采用默读方式,不指读,不议论,不随意走动等。学生在阅读课的良好表现也慢慢的迁移到课堂,连班风也逐渐好转起来。

  3.3习惯养成前允许有反复

“习惯”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o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有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开始实施早午读前读课外书时,学生坐在课室里,貌似在读书,但是时不时会有学生交头接耳,课室里熙熙攘攘的。这时就要沉住气,要坚持下去。开学一个多月以来,我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以正确的坐姿、认真的态度,坚持的精神,告诉学生一个信息,老师也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学生在老师影响下也逐渐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室里的读书氛围逐渐浓厚起来,迟来一点点的学生都会轻轻地移动桌椅,生怕弄出声响影响其他同学。当然,有时学生也会出现反常,这就需要老师的督促,及时总结表扬,鼓舞全班士气,特别表彰先进,同时也严厉地批评肆意违反纪律的学生,并且借助班队干部的协助,“几管齐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重复和坚持,学生基本上来到学校的第一习惯就是阅读了o

  3.4课外延伸,家校合作,共造阅读氛围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截然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要想孩子真正把阅读成其为一种习惯,就必须要有一个切实有效的家校合作,才能将这种阅读氛围形成。通过家访三(1)班的学生了解到,在家能自觉读书的少之又少,所以家访每一个学生家长,都会和家长进行交流孩子阅读的问题,只有要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才会更加积极的配合你,反过来就可以强化老师在学校营造的阅读氛围。学生在校、在家都生活在一个浓浓的书香卷味中,自然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企业精神”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共5

  让“两课”成为精神大餐

  耳目一新的切入点

  上课了,古南永老师笑着问学生:“诸位,想象自己正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看书,突然有位不速之客,粗暴地敲响了门,咚!咚!咚!大家会有什么反应呢?”教室里鸦雀无声。古老师又说:“请大家来听听这样一段音乐。”随即打开录音机,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激昂的旋律,课室的多媒体投影屏也开始显示贝多芬及其音乐的一些资料。

  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学生们非常安静。几分钟后,音乐停止。古老师又道:“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将每个人的心灵比作一面鼓,我们不知道命运的大锤何时敲打,是轻是重。唯有足够坚韧,才不会被打坏,且能发出悦耳的鸣响!”没有说教,没有照本宣科,古老师就这样巧妙地开始了“挫折与自我调节”这一专题的教学。在随后的教学中,古老师不时通过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一堂课下来,既有情感的熏陶,又有认识的提升,学生们感受到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进行人格修养的美好。

  在教务处的期末教学质量调查表上,写满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遇到古老师,是我的幸运;上这门课,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这是我人生中上的一堂非常有意义的课,震撼人心。”

  其实,古南永只是中山大学53名“两课”教师中的普通一员。这样一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两课”教师们都收到过。李萍教授、钟明华教授、郑永廷教授、郭文亮教授……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深受学生们爱戴。如今,这支队伍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25人。已获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1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其中,郑永廷是教育部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萍是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正是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中大“两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建设成体系

  在中山大学,“两课”教师不仅全是专业教师,而且个个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将“两课”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进行研究。有了强有力的学科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在接受“两课”教育时能享用“大餐美食”,而且也为“两课”的学科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观念和实践上,这些教师努力实现从“两课”教育单一政治教化功能的定位,转变为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健康人格相结合的德育观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互动的方式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困惑和问题,从而确立“教学为育人”的教学观。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中山大学从一开始就整合“两课”功能,打破过去“两课”无选择的体系,在原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课程分为主干必修课、配套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侧重从社会宏观的层面,给学生提供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引导;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从个体微观的层面,给学生提供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理论引导。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大“两课”还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代伦理与比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研究等4个特色方向。

  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中大“两课”从单纯的公共课教学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学科体系,并跨越了从本科到博士点的3个台阶。在全国的专业博士点中,中大是唯一在独立“两课”教学单位设立博士点的高校,成为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与此同时,“两课”的教学和科研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也结出累累硕果。至底,全校“两课”教师共出版专著61部,发表论文590多篇,其中17项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

  撑起课外教学一片天

  中大的“两课”教学除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体现出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指引、扶助学生成长的一面。它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说教方式,满足了多元社会、信息时代学生成长的需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多数同学都形成“有问题找两课老师去”的意识。中大的“两课”老师促成了这种转变,也以他们的无私和精诚之心撑起了“两课”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片天。

  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专门辅导,“两课”教师开办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学习班,通过心理咨询对普通大学生群体进行健康人格的心理辅导。几年来,这些班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达数千人次,使不少人从迷惘走向坚定,也从丧失理智的边缘拉回不少同学。

  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是无法计算工作量的,又总是在课外进行。古南永经常会收到学生的求助信,他有信必复,有些回信长达数千字。身为学校副书记兼副校长的李萍教授,深夜里也常常接到一些陷入情感迷茫的学生电话,她总是以女性的温柔和善解人意与学生耐心交谈,直到解决问题。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说,“两课”教学,功夫不分课堂内外,中大50多位“两课”教师,成了学生成长中的挚友和引路人。